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疆天文台Taurus高性能计算系统由1个登陆节点、16个计算节点、2个I/O节点、100 TB高速存储组成。其中央处理器理论双精浮点计算能力6.758 4 Tflops,通过Linpack测试实际峰值为6.289 Tflops,可提供计算能力为理论值的93.06%;图形处理器理论计算能力18.72 Tflops,实际测试计算峰值为14.882 Tflops,计算效率为理论值的79.5%。系统计算与存储节点均采用56 Gb Infiniband交换互连,通过IOZone测试存储系统,单节点写速度可达460 MB/s,多节点写速度可达800 MB/s。系统已在多相滤波及消干扰图形处理器算法加速、蒙特卡罗模拟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62.
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影响丹顶鹤生境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深远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对河口湿地景观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丹顶鹤为指示物种,重点探讨了湿地景观变化对物种生境的影响,进而为河口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以及湿地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研究表明,1992-1999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干旱化趋势明显,芦苇沼泽和翅碱蓬滩涂萎缩严重,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大幅度减少,近30%的栖息地生境发生退化,严重退化的生境占11%。1999-2006年,在水量调控及湿地恢复措施的影响下,芦苇沼泽、翅碱蓬滩涂,以及水面湿地面积都有显著增加,占栖息地总面积28.7%的生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受不断加剧的景观破碎化影响,生境得到较好恢复的栖息地面积只占12%。研究认为,对于退化湿地的修复,在改善湿地景观的同时,加强生境管理,减轻人为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影响,是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63.
SAR与TM影像融合及在BP神经网络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海龙  蒋建军  吴宏安  解修平 《测绘学报》2006,35(3):229-233,239
以加拿大Radarsat SAR与美国Landsat TM影像为信息源,分别将SAR与TM影像的DN值转换为表征地物特征的后向散射系数和反射率,利用改进的SVR法进行融合,同时与HIS,Brovey以及小波变换的融合效果作定量比较,并利用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以相同的训练区分别对融合前后的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结果表明:改进的SVR法融合影像的光谱信息保持性、信息量以及分类精度都优于常用的融合方法,且分类精度比TM影像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64.
城市空间形态学参数与晴好天气下热岛强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城市三维建筑物数据计算得到天空开阔度 (sky view factor,SVF) 与迎风面积指数 (frontal area index,FAI),并将其与晴好天气下四季的城市热岛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晴好天气下,阿德莱德城市热岛强度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 在2010—2011年四季均呈现出夜间强、白天弱的变化特征。SVF与UHII在夜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白天呈线性正相关;而FAI与UHII在四季的夜间和早晨时段呈对数关系,白天呈线性负相关。SVF和FAI对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城市热岛影响不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适用性也存在差异,SVF在不同空间尺度下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65.
锦屏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K48+722~800段滑坡受降雨影响明显,其深层稳定性关系到工程安全。本文依据实验数据,采用Fredlund-Xing方法拟合出滑坡体材料的土水特征曲线,以体积含水率反应土体初始湿润状态,研究了降雨条件下边坡压力水头的演化规律,体积含水率对压力水头以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坡体表面以及滑面处压力水头先增大,并向坡体内部逐渐扩展。雨停一段时间后,坡体表面以及前缘区压力水头逐渐消散,滑面后缘局部地区压力水头会有所升高,压力水头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体积含水率较小时,在一定的时间内,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先保持稳定,后缓慢降低;当体积含水率较大时,雨停一定时间后边坡的稳定性系数会出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6.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DH3-1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30年(1983-2010年)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和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变化,并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约1992-2001年,硅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约2001年后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陆源有机质含量在约1992-2004年呈现增加趋势,约2004年后相对降低;海源有机质含量则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东海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剧增与上升流引发东海营养盐输入量增加。群落结构与陆源有机质含量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不同年份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67.
颗粒有机碳(POC)是河口碳循环的关键变量之一,厘清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开展河口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研究了2021年7月(珠江丰水期)珠江口大范围区域和不同水层POC浓度空间分布,探究了盐度、悬浮颗粒物浓度(SPM)和浮游植物类脂生物标志物总浓度(ΣPB,包含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C37长链烯酮)等因素对POC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POC浓度为0.05~0.85 mg/L,均值(0.29±0.19) mg/L,总体呈现近岸浓度高、河口外部区域浓度低的分布趋势,高值区集中在磨刀门近岸海域和香港南部海域。垂直分布上,POC平均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加,但不同断面间存在差异。A断面(黄茅海-珠江口外侧)POC浓度最大值出现在近岸及叶绿素最大层,B断面(磨刀门-珠江口外侧)POC浓度最大值出现在表层,C断面(伶仃洋-珠江口外侧)大部分站位垂直分布较均匀。POC空间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和生物因素的显著影响。在某些海域和水层,温度、浊度、溶解氧、营养盐浓度、SPM以及ΣPB等参数与POC浓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而盐度与POC浓度具有显著负相关。盐度与POC...  相似文献   
68.
基于影象融合的干旱区城镇居民地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TM多波段图象中城镇居民地与裸地光谱特征相似难以准确提取城镇居民地信息的问题,利用雷达图象对居民地信息的敏感性,采用HIS变换方法,融合了2003年西安地区的Landsat TM和Radarsat SAR影象,并对融合影象做二类监督分类提取出城镇居民地信息,结果显示与TM图象监督分类相比,融合后的图象能很好地消除裸地对城镇居民地提取影响,其精度可达到84.21%,大大高于由TM多光谱影象监督分类所得到的精度71.79%,为提取干旱区城镇居民地信息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9.
东海沉积物中微生物标志物GDGTs年代际变化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基于GDGTs的各种指标以其在指示物质来源以及海洋和陆地古温度重建等方面显示出的巨大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古海洋学、古湖沼学和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采自东海陆架区的DH5-1站位(29°28.118′N、123°06.639′E,水深63.5m)的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有机质和GDGTs分析,研究了GDGTs化合物在东海陆架区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含量和沉积通量变化,并利用δ13 C、C/N以及基于GDGTs化合物的BIT指标讨论了该海区近150年来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变化。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加强了冬季闽浙沿岸流对长江口沉积物的搬运,使得该海区陆源输入量呈增加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使得海洋生产力提高,沉积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70.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Yellow Sea underwent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but many questions remain concerning the tim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which would have major implications for the Yellow Sea ecosystem and carbon cycle. In this study, marine and terrestrial biomarkers were analyzed in Core YE-2 from a muddy area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o reconstruct Holocene environmental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hange. The content of three individual marine phytoplankton biomarkers (alkenones, brassicasterol and dinosterol) all display a similar trend, and their total contents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362 ng/g) were low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991 ng/g).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ents of terrestrial biomarkers (C27+C29+C31n-alkanes)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1 661 ng/g) were about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499 ng/g). Our biomarke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of the Yellow Sea was established by 5-6 ka, and resulted in higher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lower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puts. Biomarker ratios were used to estimate shift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mid-Holocene (5-6 ka)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Yellow Sea, revealing a transition from a dinoflagellate-diatom dominant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to a coccolithophore-dominant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