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任青亭  李帅  吕鹏  张铜 《测绘通报》2021,(2):98-102,116
为提高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开展带电作业时对导线的识别与定位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线激光雷达传感器与视觉系统融合的定位方法,获取导线的空间三维坐标.并通过研究多传感器在户外强光环境下的工作特点,提出了基于激光雷达深度信息与图像信息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首先利用激光雷达与相机事先进行像素级标定,使图像像素与激光雷达深...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应用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BJKF-1型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及Gemcom Surpac三维地质建模软件;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迪彦钦阿木矿区Ⅲ号矿带勘查钻孔中提取的岩石样品进行测试,并结合野外编录情况,将钻孔中岩石的蚀变类型主要划分为青磐岩化、泥化和绢英岩化。结合该矿区以往地质工程勘查资料,应用加拿大Gemcom Surpac三维地质建模软件,通过距离幂次反比法,将蚀变信息转化为数字参数并取代传统的品位数据,建立了矿体的蚀变块体模型,划分出了斑岩型矿床特有的蚀变分带。根据在矿区划分的蚀变分带,表明斑岩型矿化的蚀变中心位于矿区东南和西南部,推断导致成矿的斑岩侵入体很可能位于矿区东南和西南方位的深部。迪彦钦阿木矿区的工作结果表明,基于Gemcom Surpac实现的矿区三维蚀变分带建模可以很好的圈定热液矿化蚀变分带,解释并找出指向斑岩型矿化-蚀变中心的指示标志,判断矿化中心,为确认矿床类型提供了直接证据,并对进一步的勘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3.
为给寒区海域的波浪能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一种合理推算冰水共存海域波浪条件及波能流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将海冰模型与水动力学模型耦合模拟得到的冰浓度以线性修正函数的方式纳入波浪模型的海面摩阻风速方程中,并基于MCT (model coupling toolkit)耦合器将海冰模型、水动力学模型与波浪模型进行实时耦合。基于该方法模拟了渤海冬季寒潮大风期间的海冰以及波能流密度的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在2012年2月5~8日寒潮大风期间,结冰区域占到渤海总面积的1/3,约有76%的渤海海域的平均波能流密度受海冰影响减小,其中辽东湾近岸的波能流密度平均受冰影响最多减小了100%,而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受冰影响最多分别减小了60%和50%。即使是无冰覆盖的老铁山水道,其波能流密度的最大值也受冰影响减少了14%。耦合模拟可以更为准确地对渤海冬季的波能流密度分布进行评估,为波浪能发电厂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4.
1980-2008年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及其对大豆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08年地面观测田平行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检测和统计回归等方法,分析研究区表征气候变暖的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暖对大豆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08年,研究区气候出现明显变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热量增加,无霜期延长,且区域间存在差异,南部地区热量资源增加显著。大豆百粒重随9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却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下降,表明秋季增温对大豆产量有正效应,而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对大豆产量存在负作用。气候变暖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是利弊兼存,在调整种植布局时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5.
利用1961-2012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日最低气温,定义黑龙江省单站寒潮,并着重分析了黑龙江省寒潮发生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2 a黑龙江省寒潮频次明显减少,寒潮频次的多少与地形的分布特点一致,山区半山区等高寒地带发生寒潮的频次明显多于平原地区。寒潮在11月和12月发生的最多,9月最少,冬季的寒潮频次明显比春季和秋季多。近52 a春季、秋季和冬季寒潮频次基本为减少趋势,而大兴安岭地区秋季寒潮频次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6.
高分卫星地面处理系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分一号到高分七号卫星各载荷数据录入、各级标准产品生产、存档、仿真、评价、分发服务、定标检校以及有效载荷管理等。地面处理系统采用了基于HADOOP平台的计算与存储统一的云计算地面处理架构,通过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将节点内部存储聚合为海量数据存储系统,通过YARN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海量数据的统一调度和大规模并行处理,结合多光谱、高光谱、红外、微波、激光雷达和大气探测等多种卫星遥感数据高精度处理算法,构建多星通用大数据综合处理平台,大幅提升数据综合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分发服务等能力,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质量的标准数据产品。  相似文献   
117.
李帅  段建南  曾敏 《湖南地质》2009,(12):71-72
为了盘活现有的闲置土地,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本文从闲置土地的定义入手,分析了目前土地闲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市场机制缺位,开发商囤地等因素造成的。并提出了摸清底数、加强跟踪,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净地出让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8.
吉林省城市住宅采暖气候耗能距平序列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中均缺乏历年采暖能源消费数据,在分析气候变化对采暖能耗的影响时,始终存在着一个瓶颈。为此,提出了一种城市住宅采暖气候耗能距平序列的建立方法,这种方法把气候变化因素与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人均居住面积等)结合在一起,较直观地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城市住宅采暖耗能的影响。以地处高纬的吉林省为例,利用吉林省历年城镇人口、城镇人均居住面积、采暖度日数以及单位面积采暖耗煤量指标,建立了吉林省历年采暖气候耗能距平序列。结果表明:相对于1971-2000年30 a平均气候状况,吉林省2001/2002年的采暖期理论上因气候偏暖可以节约35.98万t标准煤,而2000/2001年采暖期因气候偏冷需要增加15.5万t标准煤。  相似文献   
119.
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在综合考虑致灾因子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将传统的灾害研究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182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1991—2006年172个水稻产区县(市)国土面积及社会经济资料,包括1981—2006年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发育期资料,对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可划分为高风险、次高风险、中等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水稻霜冻灾害风险区域。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高风险区位于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大部、伊春西部和吉林省的延边州西部、白山北部等地,而辽宁省的中南部等地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20.
1644-2004年中国洪涝灾害主周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修琦  陈莉  李帅 《水科学进展》2007,18(5):656-661
采用1644-1839年、1840-1949年中国洪涝受灾县数和1950-2004年中国洪涝受灾面积资料,经过去趋势标准化处理后,采用滑动功率谱和Butterworth滤波器进行了分析,得出:1644-2004年间中国洪涝受灾范围变化是不同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综合结果,主要包含80年的世纪周期和50年、30年、20年尺度的年代际周期。中国洪涝受灾范围变化的主周期在不同时段内存在明显的变化,1833年以前世纪周期变化显著;1834-1920年在世纪周期变化的背景下叠加了显著的20年尺度波动;1921年以后年代际尺度周期变化显著,其中1947年前后发生了主周期从20年尺度到30年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