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961-2010年武威市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武威市5个气象站逐日地面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蒸发量、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近50年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分布及强度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气温日较差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地貌以及海拔等影响,武威市气温日较差低海拔地区大于高海拔地区。各地年、年代气温日较差总体呈减小趋势,民勤县、古浪县的减小趋势尤为显著,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时间序列存在着6~8年的准周期变化;各季节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不太一致,总体上呈减小趋势;月气温日较差变化也存在差异,除天祝藏族自治县外,3月和9月为两个低谷,4-6月和10月为两个高峰。年气温日较差极大值和极小值均呈减小趋势。年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年气温日较差与年最高、最低气温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最低气温的快速升高和最高气温的缓慢升高是气温日较差减小的直接原因,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的季节气温日较差的减小趋势更大。影响武威市气温日较差的主要因子是蒸发量、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关联性最强的是蒸发量,其次是平均气温,其中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以及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影响各地气温日较差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2.
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气候特征及短时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尘暴是河西走廊东部多发的灾害天气之一。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4年月沙尘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选取1990-2009年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依据气流的南北配置对沙尘暴天气进行了环流分型;采用诊断方法、因子组合和日常的经验预报等方法对不同层次、不同物理量进行分析和计算,构建了具有经验性的预报因子库,利用线性相关、经验预报和最大靠近原则等诊断分析方法建立了沙尘暴诊断预报模式。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以及海拔等影响,低海拔地区沙尘暴日数多于高海拔地区。年、年代沙尘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为民勤 >凉州 >永昌 >古浪 >天祝。年沙尘暴日数的时间序列存在着5~6 a的准周期变化,北部年沙尘暴日数发生了突变,而南部没有发生突变。沙尘暴日数月变化也比较一致,峰值出现在4月,谷值出现在9-10月。 沙尘暴日数均为春季最多,秋季最少。沙尘暴的环流形势分为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和西风气流型。确定了各型沙尘暴的预报指标和阈值,诊断预报模式的预报准确率在73.3%以上,达到了较高的预报水平,填补了沙尘暴精细化预报的空白,可为沙尘暴的业务预报预警提供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  相似文献   
23.
野外观察发现,焦家金矿床中有成矿前和成矿后2期基性脉岩,该文对取自基性岩脉的样品进行了岩相学、主元素、微量元素及S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脉岩的岩石成因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研究区基性脉岩包括辉绿玢岩和煌斑岩,其中辉绿玢岩SiO_2为47.96%,Na_2O+K_2O为4.075%,煌斑岩SiO_2为44.20%~45.34%,Na_2O+K_2O为6.407%~6.45%,属玄武岩、粗玄岩和碱玄岩类;TiO_2为1.31%~2.40%,Ti/Y为331~913。岩石以富集轻稀土元素(LIL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REE)为特征,黄铁矿δ~(34)S范围在(1.0~2.8)×10~(-3)之间。研究表明,成矿前煌斑岩和辉绿玢岩具有高Ti煌斑岩的特征,而成矿后的煌斑岩则类似于低Ti煌斑岩。脉岩的岩浆来源于尖晶石—石榴石转换带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焦家金矿床形成于高Ti与低Ti煌斑岩不同性质岩浆源区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4.
采用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es)模型和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模型,模拟分析了1957-2012年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简称两江流域)水资源量的演变。根据CMIP5 RCP2.6,RCP4.5和RCP8.5情景预测,模拟了2030年代和2050年代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研究发现,过去50年间,两江流域的气温都呈升高趋势,但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升幅大于下游。年总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春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两江流域年总水资源量为650亿~ 850亿m3,水资源总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澜沧江的波动性(1.884,最大与最小之比)大于怒江。空间上水资源量呈现北低-南高的格局。在未来,两江流域气温仍呈增加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径流呈增加趋势,空间变异性趋小,但较强的季节性变化对水资源安全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25.
灌水量和气温对玉米生物耗水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 750 m3·hm-2、4 500 m3·hm-2、5 250 m3·hm-2、6 000 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 mm,玉米产量增加0.33 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 250 m3·hm-2最高,可达34.7 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2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城市夏季高温热浪已经成为城市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给城市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2013年8月7日-13日的南京高温热浪灾害事件为例,基于Landsat 8 OLI 卫星遥感数据、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在MODIS地表温度降尺度基础上,估算近地表气温,进而结合空气相对湿度的空间插值数据计算南京地区100 m分辨率的炎热指数和高温热浪指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这次高温热浪演变过程中,南京炎热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8月11日炎热指数最高,平均达到86.99,12日降到最低值,平均值为85.05;高温热浪强度主要集中于轻度热浪与中度热浪,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范围也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南京北部及中心城区的炎热指数较高,主要表现为中度热浪,而南部地区及中心城区周边郊区较低,主要为轻度热浪,山体和水域炎热指数则最低,多为无热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