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redox cycle of iron and manganese is a major geochemica process at the boundary layers of lake sediments.Lake Aha,which lies in the suburbs of Guiyang City,Guizhou Province,China,is a medium-sized artificial reservoir with seasonally anoxic hypolimnion,Long-term sedimentary accumulation of iron and manganese resulted in their enrichment in the upper sediments,In the anoxic season,Fe^2 and Mn^2 ,formed by diological oxidation,would diffuse up to overlying waters from sediments.However,the concentration of oxidation,would diffuse up to overlying waters from sediments,However,the concentration of Fe^2 increased later and decreased earlier than that of Mn^2 .Generally,sulfate reduction occurred at 6 cm below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Whereas,in the anoxic season.the reduction reached upper sediments,inhibiting the release of Fe^2 ,The Fe concentration of anoxic water is quickly decreased from high to low as a result of reduction of the suplhur system.  相似文献   
12.
贵州百花湖分层晚期有机质降解过程与溶解N2O循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百花湖是一个具有季节性分层的富营养小型湖泊,在秋季湖水倒转期经常发生水质恶化事件,碳氮循环出现异常。文章研究特选择在秋初,湖泊分层开始消失时,测定了湖水中不同深度的N2O,CH4,CO2,有机和无机碳同位素以及其他化学参数变化。结果发现:采样时百花湖在约6m和16m深度附近出现了两个温度不连续层(SDL和PDL),并影响到有机颗粒的沉降和分解。相对而言,有较多的有机质在这两个层内发生降解,但降解的途径有所不同,上部主要是有氧降解,下部则主要是无氧降解过程。N2O的产生和消耗与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完全对应:PDL层以上,ΔN2O与AOU的线性关系反映了N2O主要形成于硝化作用;PDL层以下反硝化作用导致N2O严重不饱和;PDL内位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渡带的N2O峰,显然是硝化与反硝化联合作用的结果。PDL层内较大的CH4浓度变化梯度,说明嗜甲烷细菌可能通过氧化NH+4贡献了部分N2O。百花湖秋、冬季表层湖水N2O都是过饱和的,都是大气N2O的源,依据分子扩散模型计算湖泊N2O的释放通量在12~14μmol/m·day之间,秋、冬季没有明显的差别。秋季底层湖水的反硝化作用是湖泊N2O的汇,其消耗通量与表层的释放通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3.
论大气微量气体增加的环境效应及地质记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国江 《第四纪研究》1991,11(2):158-164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陆地化学侵蚀的影响小于酸雨的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促进大气CO2浓度的增高;植被破坏又影响大气CO2的固定。虽然大气CO2的较高浓度可能促成初级生产力的提高,但海洋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于环境系统不利。尽管大气微量气体可能产生温室效应,但CO2与地表升温的对应关系不清楚、增温幅度与自然脉动的关系尚需客观评定。地质记录具全息性特征。加强地质记录和现代地质过程研究是揭示大气微量气体环境效应之谜的关键;从燃料和植被两个系列着手是维护全球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1)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应和局地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滞留效应;2)区域化学风化的增强效应和物理侵蚀的梯级效应;3)地表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低纬度-高海拔效应.核素示踪模式分析表明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自大气散落差异明显[1986年以前,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137Cs散落的累计值分别为(0.11±0.01)Bq/cm2及(0.37±0.01)Bq/cm2],而7Be的散落相近.这说明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存在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15.
资源利用与环境改变、资源再生与环境净化互为因果。因资源开发所触发的环境灾害已成为环境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贵州阿哈湖汇水区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导致铁、锰在沉积物中蓄积并产生湖水季节性二次污染。文中以此为例 ,并依据地球化学过程是认识污染机理的关键、地球化学原理是污染控制技术的科学基础 ,讨论环境物质释放、运移、转化和界面作用与环境质量变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自然风化前后煤矸石微量重金属元素(Cd,Cu,Mo,Pb和Zn)含量与赋存状态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煤矸石的自然风化过程是一个微量重金属的富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硫化物矿物存在的微量重金属随着硫的氧化而分解.但是,由于已风化煤矸石表面有机质和铁的胶体的存在,这些重金属元素没能迁移到周围环境中去,而是保留在煤矸石的残余构架中.这样,就微量重金属的污染而言,煤矸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With rapidly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fertilizers,chemicals and heavy ions will be discharged into lakes and rivers,which would cause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quality deterioration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Therefore,denitrification is essential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s of nitrogen,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nitrate to the end products-nitrogen and several intermediated[e.g.nitrite(NO2^-),nitrous oxide(N2O) and nitric oxide(NO)]may be accumulated,which have more toxic influences on the environment.in This study,the denitrification effect of Paracoccus Denitrificans was examined on the changes between oxic and anoxic conditions at varying pH.At pH=7.5,denitrification proceeded well after 3 switches from oxic to anoxic conditions and vice versa,Production of N2 was constant and the amounts of NO2-,N2O and NO were extremely low.How ever,at pH=6.8,denitrification activity was inhitied and there large amounts of the intermaediates.The denitrifying bacteria decreased violently in dry weight and were washed out.  相似文献   
18.
水库现代沉积过程沉积磷的早期成岩作用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沉积磷形态分析、孔隙水化学、核素计年以及吸附解吸实验等的基础上,运用一维“反应-平流-扩散”模型,研究了红枫湖现代沉积过程中磷的沉积改造。结果表明:红枫湖现代沉积过程中,有机态磷的矿化分解和铁结合态磷的络合/溶解,是控制沉积物磷迁移转化动力学的主要机制。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有机磷的快速降解,可能克服沉积界面上铁氧化物对溶解磷的吸附缓冲,而形成向水体的磷酸盐迁移通量;自生磷灰石的沉积改造相对不明显,沉积磷向稳定形态含磷矿物(钙氟磷灰石)的转化过程同样不能影响红枫湖现代沉积过程中磷转化的质量平衡。  相似文献   
19.
植物根系控制黄土土层风化淋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群落根系对土壤元素迁移和矿物的风化淋溶具有显著影响. 从描述黄土土层地球化学环境场分异的特征出发, 用原状土柱淋滤实验装置、根系大型挖掘剖面壁法及多元统计学方法, 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根系改善土壤环境场效应与土壤风化淋溶速率强化值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定量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改善效应主要受有效根(≤1 mm)密度和根量控制,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改善效应大于对土壤化学性质改善效应, 根系控制土壤风化淋溶的主导因素依次是: 根系提高土壤渗透力、增加土壤生物活性物质及稳定土层结构的动力学性质. 在对不同植物根系影响土壤中化学元素迁移和矿物风化速率主导因素综合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 此数学模型将有助于阐明林草群落根系控制土壤风化淋溶作用的生物动力机制, 也可用于林草地对有关变量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现代侵蚀作用核素示踪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环境地球化学过程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缘课题。介绍了利用宇宙线成因的短寿命散落核素7Be示踪土壤季节性侵蚀及其与湖泊沉积耦合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证实了利用核爆炸散落核素137Cs示踪累计性土壤侵蚀和沉积计年的可靠性;阐述了226Ra和228Ra在土壤中比活度的形态变化分异具有很好的侵蚀-堆积示踪价值;揭示了在不同生物化学条件下,210Pb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将210Pbex示踪碳酸盐岩区域土壤侵蚀速率结果与湖泊沉积速率相耦合,证明了利用210Pb示踪土壤侵蚀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