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四川北部松潘西北和甘肃南部合作市一带的上三叠统(深海沉积)复理石中发现了数套火山(碎屑)岩夹层。利用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件安山岩、凝灰岩样品锆石的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5.9±1.6Ma、208.9±1.8Ma、210.4±1.6Ma和212.3±1.5Ma,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晚期—瑞提期早期。此系第一次较为精准地报道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复理石火山岩夹层及其可能代表的火山喷发年龄。研究结果表明,直到瑞提期早期松潘-甘孜古残留海盆还未停止接受沉积物供给。该套火山(碎屑)岩的测年结果为松潘-甘孜褶皱带上三叠统复理石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约束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事件时限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72.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审视郯庐断裂带的力学性质、演化阶段、动力学背景以及深部岩石圈活动对郯庐断裂带和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影响,提出一些与前人研究成果不同的认识:郯庐断裂是追踪继存性断裂;郯庐断裂南段在晚古生代可能存在转换断层;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地幔柱有关,与郯庐断裂扭动关系不大等。最后质疑3个问题与地学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73.
通过褶劈理化、叠加变形、褶皱和破裂等构造发育强度、构造形迹、岩性地层单元等研究认为,米仓山与龙门山结合部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带性,从北往南构造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大致可分为四个构造带。这种分带变形特征是由于秦岭、龙门山、米仓山不同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主要受秦岭构造带控制,往南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的改造和限制作用,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形成分带性特征。  相似文献   
74.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四川盆地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时代老、埋藏深,天然气藏形成经历了生气中心(古油藏和未成藏石油的富集区)-储气中心(古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保气中心(现今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的变换过程。生气中心是储气中心的主要"气源"、储气中心是现今保气中心的主要"气源"。生气中心的形成受控于烃源岩所在部位的生烃中心(烃源灶)。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藏的形成是在多期构造作用控制下由油气的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决定的。油气能否成藏和保存下来的关键取决于烃源是否丰富和保存条件是否较佳, 即具有源盖联合控烃控藏的特征。生烃中心受控于盆地的原型格局, 形成后其空间位置即无变动性; 而其余三中心受构造作用的控制而变动性较易和较大。因此,"三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威远-资阳震旦系灯影组气田的成藏过程是典型的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短距离(30km)移位的耦合关系; 川东南丁山-林滩场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的形成及破坏过程是典型的缺乏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5.
龙门山冲断隆升及其走向差异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量的低温年代学研究用来讨论龙门山晚新生代的隆升,但很少涉及其走向差异和中生代隆升。本文分别沿龙门山北、中、南段3条剖面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数据,以期揭示整个中-新生代期间龙门山隆升历史及其时空变化。中生代以来,龙门山主要有印支期(约200 Ma)、早白垩世末(约100 Ma)、早新生代(65~30 Ma)以及晚中新世(15~9 Ma)等或快或慢的冷却事件,总体上经历了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的缓慢冷却和晚新生代快速冷却2个阶段,快速剥露开始于15~9 Ma,剥蚀速率由早期的0.1 mm/a增加到0.15~0.3 mm/a左右,局部可达0.9 mm/a左右。走向上,龙门山北段相对偏小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相对偏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其在中生代较中、南段隆升更快,而裂变径迹年龄总体上从北段向中、南段减小,表明中、南段在新生代发生了更快的隆升。倾向上,多种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新生代期间在北川断裂和彭灌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剥露,这种差异在中、南段表现比北段更为突出。龙门山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剥露是青藏高原区域隆升背景上叠加的冲断活动所致,而非下地壳流动驱动。  相似文献   
76.
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物源区过去常认为主要为其西部的龙门山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仅少数学者认为主要物源区位于东部和北部.本文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法对川西上三叠统小塘子组(T3t)不同地区的4个样品进行了研究,发现川西上三叠统小塘子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2400Ma,1900~...  相似文献   
77.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历史与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彭灌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变形以倾向北西的紧闭倒转-同斜褶皱为主;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及一系列由泥盆系至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构成的飞来峰,地腹发育厚皮构造,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中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2)变形样式总体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垂向叠加构造组合;3)构造变形过程具有3个阶段,早期须家河组沉积之后产生的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中期在遂宁组沉积期间和晚期在蓬莱镇组沉积期间及其后,发生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且控制沉积。  相似文献   
78.
桑木场铅锌成矿带位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复合部位,处于黔中隆起与四川盆地过渡部位的桑木场背斜核部。该铅锌成矿带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其岩性组合为白云岩和碎屑岩,其中白云岩为该铅锌成矿带的主要含矿岩性。矿区内主要发育一组北东南西向近于平行的断裂构造。洞子沟铅锌  相似文献   
79.
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上扬子地台发育2套重要的海相深灰色-黑色页岩,分别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主要由富含黄铁矿、有机质或生物化石的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厚度大、分布广.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埋藏相对较深、钻井无天然气显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相对中等、埋藏深度适度、钻井天然气显示丰度高,特别是志留系其它粉砂岩层段可产工业性气流.因此,下志留统页岩更有利于研究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更加适合作为中国南方页岩气战略先导区的重点目标勘探层位.总体上,两套页岩在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出露范围广,有利于针对页岩展开相关研究,特别是背斜和向斜的翼部区是页岩气勘探最为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80.
从沉积学、地球化学、生烃演化、构造演化等方面,对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页岩和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志留系,特别是川南志留系页岩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2套烃源岩共性与个性共存,具有相似的沉积背景、厚度、有机质类型(Ⅰ~Ⅱ)和生烃演化史.但是,Barnett页岩TOC值较高(30%-13%)、相对富集脆性矿物、页岩的微孔隙发育;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一般2000-4000m)、相对富集粘土矿物,且具有较高的成熟度(普遍Ro>2%)、较大的隆升幅度和较快的隆升速率(3000m/80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