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GPS��InSAR�����ӳ�У�������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InSAR????????????????????????????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LSSVM (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GPS?????????в?????????GPS??InSAR????????????????????????????,????GPS????????InSAR??????????30 mm,?????????InSAR?????????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俄、哈、蒙、韩五国合作编制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计算机制图的基本情况,详细地阐述了制图区域范围内地理概况、地理底图的编制、地质图系的成图过程、各图层划分的命名规则以及图件出版的各个部分。1:250万地理底图是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的基础,其成图过程与地质图、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等是基本一致的。本文充分反映和总结了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从设计、编制到出版的计算机制图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侏罗纪以来六大动力体系和资源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笔者在近几年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中、俄、蒙、哈、韩合作编制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工作中获得的一些新认识和新观点.概略地说主要包括四点: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和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挤压力是永久性的、永恒的,是为其他"后生"的各种动力体系"垫底"的,因此笔者称其为"本底动力体系";②在"本底动力体系"基础上侏罗纪以来新产生、并影响中国大陆及海域的动力体系,除东部的太平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和西(西南)部印度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外,还有尚未引起重视的北部蒙古一鄂霍次克中生代继承性的动力体系与北冰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③在东(东南)、西(西南)和北面各方向的动力体系向中国大陆及海域"联合"挤压下,按"扇形力原理"(一端受挤压时,另一端被拉张)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域软流圈物质上涌,正是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的强大动力体系导致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剧变和构造、岩浆、裂谷、成矿、地震、火山等等复杂的地质与成矿作用;④为什么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海底扩张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出现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度60°范围内(其中又以南、北纬度30°内更为强烈)?究其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离心力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的挤压力(总之是"本底动力体系")在赤道及其两侧最集中、最强大而引发的.因此,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力体系理论为基础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构造体系学说,中国地质学家绝不应忘记、更不能放弃,而是要把李四光先生的理论和学说与当代动力学理论和全球构造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创建出能够确切揭示中国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真谛和切实解决重要成矿与找矿问题实际的新理论.笔者将以上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应用于地质、找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要也有四点:①以温度100℃和深度4.25km为"底界面".寻找和优选地热勘查开发区;②以不同时代、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质的动力体系所形成的断裂系统控矿(特征)为依据,寻找"内生"矿产的勘查"靶区";③以深部热力和动力作用对油气田形成的重要意义为依据,按"三步走"的方法寻找新的油气勘查开发区;④以10~20 km深处的温度值和岩石有效弹性为依据,并结合新生代活动断层特点,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依据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岩石流变性质的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利用地质构造特征获取岩石流变信息的方法,包括就变折射,劈理折射,膨缩石香肠构造和能干层褶皱作者利用石香构造求得北京西山方解石石英脉的应力指数在3.06-7.69之间,与云母大理岩的粘度比在8.74-20.27之间;而硅质条带的应力指数在2.25-3.93之间,与白云岩的粘度比在2.38-4.26之间。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地质学——21世纪新兴的地球学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环境地质学研究人为地质活动所引起的灾害,地质环境学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学科。生态环境地质学应用生物学、环境学和地质学的原理和知识,解决由于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而引起的问题。生态环境地质学牵涉到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涉及到由于人为的地质作用而引起的元素重新迁移、重新富集和重新沉积的过程,对于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还涉及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包括下列内容:(1)生态环境地质可容负荷研究;(2)监测研究;(3)预警研究;(4)修复研究;(5)实验研究;(6)虚拟研究。  相似文献   
16.
石培礼 《中国科学D辑》2006,36(Z1):194-203
了解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季节变化规律和主要生物因子及环境因子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将有助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机理的理解以及大尺度过程的模拟. 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位于西藏高原腹地的、世界海拔最高的草地碳通量观测站的NEE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近3年观测, 阐明NEE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 草原化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碳吸收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 最大碳排放出现在11月, 在生长季初的6月, 受降水和植物返青快慢的影响, 会出现生态系统碳吸收或排放的年际差异, 7~ 9月表现为碳吸收, 其余月份均为碳排放. 在生长季, 白天的NEE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变化的控制, 同时又与叶面积指数交互作用, 共同调节光合速率和光合效率的强度. 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温度的控制, 同时也受到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 呼吸商(Q10)与温度呈负相关, 而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生长季昼夜温差大并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碳获取. 10℃时标准呼吸速率(R10)与土壤水分、温度、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 降水格局影响了土壤水分动态, 土壤含水量会显著影响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变化. 生长季初和末期的脉冲性降水会导致生态系统呼吸的迅速上升, 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碳的流失. 西藏高原草原化嵩草草甸生长季短, 温度低, 致使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偏低, 生态系统碳吸收较少, 降水格局引起的土壤湿度动态和脉冲性降水将对生态系统呼吸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而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进步, 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利用GIS建立地质图数据库, 便于地质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和更新, 为实现了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全国1:100万地质图数据库为例, 从编图设计、资料准备、数据处理、投影变换、数据套合及接边、数据库建立、数据检查及更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应用MAPGIS平台建立地质图数据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东海E1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生物与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E1孔水深100m,是迄今东海陆架水深最深、采样最密、研究最详细的钻孔。依据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和碳同位素测年,可将E1孔的地层分成3段:S1—S3(0.00~3.34m)为全新统;S4—S24(3.34~53.43m)为晚更新统;S25(53.43~55.63m)为中更新统。有孔虫以浮游种类为主,属热带至亚热带动物群。研究发现本区自晚更新世以来有3次高海面期:第一次高海面期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镇江海进、华北平原的天津海进和华南的长乐海进相当,属全新世,为外浅海环境;第二次高海面期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隔湖海进、华北平原的沧州海进、和华南的福州海进相当,属晚更新世晚期,为外浅海环境;第三次高海面期与长江三角洲的江阴海进、华北平原的白洋淀海进相当,属晚更新世早期,为中至外浅海环境。在最晚中更新世低海面期本区曾暴露成陆。  相似文献   
19.
MAPGIS在建立地质图数据库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MAPGIS在国内应用相当广泛,主要用于数字制图及空间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MAPGIS数据格式可与其他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的数据相互转换。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以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地质图为例,应用第二代《中国地质图集》(中文版)中的MAPCAD数据,讨论建立1:200万地质图数据库的方法、步骤及建立地质图数据库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月球虹湾幅(LQ-4)地质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所获得的嫦娥一号(Change-I)CCD影像数据、干涉成像光谱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等资料,开展了虹湾—雨海地区区域地质综合研究。通过对月球撞击坑及溅射堆积物分析,以及地层单元划分、构造单元划分、岩石类型划分、年代学和月球演化历史的集成分析,依据月坑的形态特征、充填物的多少和保留的程度等,将月球撞击坑划分出7种类型11个亚类,并将月球撞击坑堆积物系统划分为6种类型9个堆积岩组。根据TiO2的含量、分布及影像特征,将月海、月陆玄武岩划分为高钛玄武岩、中钛玄武岩和低钛玄武岩。应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试点编制了1∶250万月球典型地区——虹湾幅(LQ-4)地质图,并建立了空间数据库,探索制定了月球数字地质图编制技术规范、流程和方法,为中国下一步应用嫦娥二号数据开展"全月球地质图"编制,以及未来其他天体的区域地质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