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16年超强台风“尼伯特”和“莫兰蒂”的路径极为相似,登陆福建北上途经太湖流域后入海的路径也几乎重合,但太湖流域出现的降水却迥然不同,前者仅造成了太湖流域个别测站的暴雨-大暴雨,后者则出现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国气象局的台风最佳数据集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等,对两个台风登陆后的环流背景、台风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莫兰蒂”登陆后的低压环流结构保持良好,北上过程中与外围浅层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明显,海上水汽输送通道畅通,台风倒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尼伯特”登陆后迅速减弱,环流结构出现“空心化”,水汽输送弱,高层弱冷空气与台风残余低涡的叠加触发局地短时强降水,未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从预报回顾看,模式对登陆台风北上过程中强度预报过强是导致“尼伯特”在太湖流域风雨预报过度的主要原因。3 d以上的中期台风降水预报中,经验概念模型与模式集合预报结果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得出比模式确定性降水预报更合理的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22.
基于对MM5模式输出产品的解释应用,建立了站点定量的暴雨MOS预报方法。从临沂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中挑选x1(模式预报降水),…,x12(沙氏指数)等12个模式产品和物理诊断因子为基本可能预报因子,又添加它们自身的非线性型xi^2xi^3,xi^1/2,1nxi,e^xi(i=1,…,12)和各因子间非线性交互作xixj(i=1,…,11,j=i+1,…,12)型的126个可能预报因子。用非线性逐步判别做晴、雨二级判别,然后对雨型样本做逐步回归,得到暴雨的MOS预报方法。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暴雨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可应用于实际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23.
利用MM5对2003-2005年华东地区的3次暴雨过程数值模拟,通过采用3种水平网格嵌套方案做对降水预报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研究模式水平率对降水强度和落区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平网格精度提高,模式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模拟能力增强,地形对天气过程的影响反映更加全面,模拟的雨带分布也越接近实况,雨量中心强度也随之增大;三层嵌套网格在暴雨落区和暴雨量级的预报上均优于两层和一层水平网格嵌套方案,尤其是暴雨落区预报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24.
试用MM5输出产品制作空气质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M5输出产品和临沂市两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三种污染物浓度逐日监测资料,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临沂市逐日空气质量统计预报模型,试报结果表明,对空气质量和首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5.
临沂市紫外线辐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临沂市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逐日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指数和等级的年、季、月和日变化特征。指出临沂市日紫外线最大辐射强度为4级的日数为多数,即紫外线辐射指数为7~9的日数占52%,4级以上紫外线辐射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节,冬季紫外线辐射较弱,出现4级辐射日数很少且无5级辐射。晴空条件下,冬季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日变幅明显小于其他季节,夏季日最大辐射强度出现在12-14时,较其他季节的日最大辐射强度出现时段滞后1小时。  相似文献   
26.
重庆市区冬季雾滴谱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1989年和1990年冬,在重庆市中区至市边区进行了雾的综合探测。通过5次浓雾过程的119份雾滴资料分析,揭示了重庆市区雾滴谱分布基本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重庆雾的二次发展过程,做出了符合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27.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校本教研活动的角度对班级授课制下7~9年级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探讨.主要研究了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关注点以及评课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8.
孙敏  赵畅  吴君婧  孔晓宇 《气象》2023,(10):1187-1202
2017年9月24日夜间至25日凌晨,沿长江一线发生了一次夜间强对流过程。准东西向锋面雨带南侧垂直于锋面走向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由线状逐渐演变为弓形,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并伴随7级雷暴大风。从环境场来看,夜间不存在有利的热力条件,预报难度较大。本研究利用观测和数值模拟对弓形回波的形成和演变机制机理进行分析,雷达观测显示初始阶段有一条东北—西南向的β中尺度线状对流带,在其西南侧不断有新生的对流单体合并进入对流主体,形成侧后向传播,之后在对流主体移动方向前侧(东南侧)又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逐渐发展成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并向东北方向移动,最终导致原β中尺度线状对流带演变并加强为弓形回波。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的对流系统演变过程与实况十分接近,利用涡度方程进行诊断分析显示涡度的倾侧项在侧后向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流发展初期,在倾侧项作用下回波西南侧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并与主体回波合并,随着回波不断合并增强,辐散项的作用逐渐增大,主体回波在西南侧的倾侧项和东北侧的辐散项共同作用下正涡度明显增大,且其垂直平流项将正涡度向上传播,有利于对流的垂直伸展。在主体回波前侧,受水平平流项的作用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但由于垂直伸展高度低,受低层风引导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对流单体排列呈西北—东南向且逐渐合并涡度增大,最终导致线状主体回波演变为弓形回波。此次弓形回波的形成过程与经典模型存在显著差异,其弓形后侧没有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而是具有明显的前侧近地层入流,主要受到了前侧暖区内对流系统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