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早白垩世合肥盆地性质及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地震、电法、盆地模拟等新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早白垩世合肥盆地的复杂构造及盆地性质、演化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时属于一个处于由压性应力场向张性应力场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复合盆地,即早白垩世早中期属主要受控于其南侧大别造山带的滑覆冲断类前陆盆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属主要受控于其东侧郯庐断裂活动的走滑拉分盆地。进而探讨了其拉分盆地内潜在的下白垩统油气系统及其勘探前景。从盆地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的活动及对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白云鄂博地区碳酸岩墙及岩墙旁侧石英岩中的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倪培  A H RANKIN  周进 《岩石学报》2003,19(2):297-306
白云鄂博的碳酸岩墙中包裹体类型有多子晶包裹体、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_2三相包裹体和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表明,这些包裹体与国外典型的碳酸岩中的包裹体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其岩浆成因特点;碳酸岩墙中旁侧的白云鄂博H2石英岩中含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主要类型为NaCl-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H_2O±CO_2±固体的包裹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阴极发光特征、包裹体成分ICP-MS测定,激光拉曼研究等,揭示出石英岩中的包裹体捕获了来自碳酸岩墙的碳酸岩浆流体,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直接研究碳酸岩流体的手段。  相似文献   
83.
阐明了四川盆地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演化,探讨了台内裂陷对震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取得4项成果认识:(1)台内裂陷呈南北向展布,长300 km,宽50~230 km,面积60 000 km~2,其中沉积了深水的泥页岩和泥质白云岩。(2)台内裂陷的形成与罗迪尼亚期超级大陆的裂解、断陷作用和差异沉积作用三个因素有关,它发育于晚震旦世灯影早期,止于早寒武世筇竹寺中晚期,经历四次拉张、三次暴露剥蚀以及快速充填消亡等8个演化阶段。(3)台内裂陷发育灯影组三段、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三套烃源岩,是烃源岩发育中心和生烃、供烃中心;台内裂陷两侧在震旦纪发育了灯影组二段、灯影组四段两套大面积分布的白云岩储层,优质储层沿台缘带展布;源岩与储层侧向接触,构成侧向供烃、侧向封堵的成藏组合,有利于油气成藏富集。(4)提出"沿台内裂陷两侧台缘带勘探"的震旦系勘探思路,近期勘探可首选东侧台缘带,遂宁—剑阁区带的九龙山构造和荣昌—泸州区带的阳高寺构造可成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84.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简称“马四段”)是下古生界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点层位。文中基于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地层对比、沉积结构描述等,并运用岩石结构组分测井解释和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沉积特征和储集层展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1)受控于沉积期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格局,马四段发育大量台地内丘滩微相,其易于发生准同生溶蚀和白云石化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2)马四段储集层以(藻)砂屑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等;(3)纵向上,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四2亚段和马四1亚段;平面上,马四段储集层主要分布于台地内低凸起带和台缘带;(4)储集层的发育受控于3个因素,其中古隆起部位发育的有效丘滩体是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高频层序控制的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白云石化是储集层后期保存的重要因素。马四段沉积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内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控制了丘滩相带和白云岩储集层的展布,这一新认识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储集层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5.
蠕虫状灰岩是一种岩石表面具有"蠕虫体"的含云或白云质灰岩,其"蠕虫体"的成因一直存在多种解释。以华北奥陶系蠕虫状灰岩为例,通过观测野外露头剖面、分析典型样品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组成,刻画蠕虫状灰岩的空间展布和蠕虫体的个体形态,对比蠕虫体和基质的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δ~(13)C、δ~(18)O、~(87)Sr/~(86)Sr、δ~(26)Mg)等特征。结果表明:(1)蠕虫状灰岩与白云岩地层密切相关,往往下伏于同层系白云岩地层;(2)外形上,"蠕虫体"有渗透型、充填型和浸染型三种类型。渗透型蠕虫状灰岩白云石沿裂缝、粒间缝等发育,连通性好,充填型受生物潜穴和疏松的生物碎片影响,浸染型主要与上覆地层载荷作用有关;(3)蠕虫体和基质均有较低的Sr、Fe、Mn等微量元素含量。相对基质,蠕虫体具有较高的白云石、石英、Sr同位素组成和更为分散的稀土元素特征。蠕虫体的Al_2O_3、Fe_2O_3等含量与Sr同位素呈正相关关系,与Sr含量呈负相关关系;(4)蠕虫体的δ~(26)Mg与原生或准同生成因白云石较为一致,如混合水成因白云石、湖相白云石,而与生物成因白云石δ~(26)Mg差异较大。宏观和微观证据指示,蠕虫状灰岩白云石质蠕虫体以渗透-回流为主:富镁流体渗透流经多孔灰泥质灰岩层,并在前期存在的生物钻孔、微裂缝、未固结的塑性空间内浓缩沉淀形成白云石组分,后期抬升出地表后经差异风化作用形成蠕虫体。  相似文献   
86.
近期,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勘探取得持续突破,引起人们对白云岩储层的广泛关注。从储层形成的地质背景入手,以露头和岩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分析,在储层成因与分布方面取得4项主要认识:①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白云岩储层均发育在高位域,台地边缘和台洼边缘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环境;②储层的主要岩性是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和中细晶白云岩),溶蚀孔洞、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栖霞组和茅口组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87%、4.57%,均具良好的储集性能;③颗粒滩亚相、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其中颗粒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原生孔隙的载体,准同生溶蚀作用将原生孔隙扩溶成孔洞,是改善储集空间的关键;④剑阁—雅安台缘滩和盐亭—广安台洼边缘滩带是白云岩储层有利分布区,是天然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7.
岩心、成像测井资料表明川东北G地区FC段碳酸盐岩储层溶孔、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根据溶孔、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分布特征,可划分为6种典型储层类型.因此,有效评价储层非均质、划分储层类型是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的关键.电成像测井资料能通过定性识别孔洞与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性评价,但是由于缺乏能综合表征溶孔、裂缝等特征的定量参数,使得电成像测井资料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存在问题.为此,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电成像测井定量评价方法,即计算电成像测井图像的分形维数来定量描述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类型与分形维数相关分析表明,分析维数可综合表征储层溶孔、裂缝,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应用实例表明,基于电成像测井分形维数的非均质性表征与储层类型划分应用效果较好,推动了该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88.
为探究珊瑚共生菌对白化的响应,采用OTU分析和Biolog技术对比了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健康个体与白化个体细菌群落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物种组成(属水平)上两者的优势成分相似,均由聚球菌Synechococcus占主导(大于50%);其余组分中,红球菌Pelagibacter、谱尼螺杆菌Puniceispirillum、珊瑚微球菌Coraliomargarita和光合细菌Photobacterium在健康个体中居多;而厚壁菌Actinomarina、梨形浮霉菌Blastopirellula以及一些病原菌(如弧菌Vibrio、单胞菌Pseudospirillum、Alteromonas和考克斯氏体Coxiella)在白化个体中占优。生物多样性显示白化组的α-多样性(Chao Ⅰ,Shannon index)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Personal分析表明温度和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是影响物种组成最相关的环境因子。功能分析显示:在碳源的利用上,健康组对碳源的利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羧酸类、氨基酸类、双亲化合物、糖类、多聚物、胺类;而白化组对碳源的利用偏向糖类、氨基酸和胺类。羧酸和糖类的利用率导致了白化组与健康组对碳源摄取能力的差异。氮源的利用上两者均以无机氮为主,但白化组显示出部分消耗有机氮(肽)的能力。磷源的代谢上两者均优先利用无机磷,而白化组弱化了对有机磷的代谢能力。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白化降低了珊瑚共生菌的生物多样性,并引起了菌群对C、N、P的代谢差异,致使共生微生物呈现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9.
2005年以来,中国对金砖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上升,研究金砖四国利用COFDI的效益与投资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有利于中国对其投资的持续良好发展。通过计算COFDI业绩指数,衡量金砖四国引进及利用COFDI的能力;并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教、自然环境五方面选取26个指标,基于改进的熵权法计算出2005-2015年金砖国家的投资环境分值,用以衡量各国投资环境的优劣;进而建立起金砖四国COFDI业绩指数与投资环境分值的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金砖四国COFDI与投资环境耦合状况差异较小,俄罗斯耦合度最好,处于中等关联,其余三国次之,在较低关联或中等关联之间波动。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较大,南非协调度最佳,达到初级协调至良好协调,俄罗斯从濒临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巴西和印度相对落后基本处于失调状态。研究可为中国对金砖四国的进一步直接投资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a species of polychaetous family Paraonidae, Paraonella platybranchia (Hartman, 1961), a rare species found previously only in the coast nea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and it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1982 from Chinese side of the Yellow Sea.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of the species in China as well a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Supported by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O727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