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8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自生绿泥石膜生长、次生高岭石化、连晶方解石交代、长石溶蚀。根据铸体薄片,碳氧同位素分析,确定了各种主要成岩产物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分析了成岩产物分布与现今总面孔率的关系,从而确定8油层组的物性主要受石英次生加大、连晶方解石、长石溶孔、剩余原生孔隙分布的控制。石英次生加大和连晶方解石发育的地方,储层物性差;具自生绿泥石膜的剩余原生孔隙和长石溶孔发育的地方,储层物性好。  相似文献   
2.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力含油层系,自上而下共分五段10个油层组,主力油层组为长6层、长8层。可划分为东北部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域和西南部的水下沉积体系域,它们均由若干个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沉积相类型划分为湖泊相、三角洲相、河流相以及冲积-洪积扇四大类,并进一步划分出8种亚相和lO种徽相。廷长组中、下段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为主要烃源岩。尤其是长7层;储层物性在纵向上廷长组上部优于下部,在平面上盆地东北部优于西南部。早白垩世为主要生排油时期,晚白垩世之后进入二次运移改造阶段。地层超压是石油二次运移的重要动力;叠置砂体及断裂构造是二次运移的主要通道。沉积相带控制下的地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岩性圈闭是延长组油田主要圈闭类型,其他的还有构造-岩性圈闭、成岩圈闭等。有利生油岩发育区是控制油田分布的重要因素,延长组生烃中心的长轴NW-SE向延伸,在其东北及西南两侧石油聚集强度最大。大型湖泊三角洲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是石油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孔隙衬里绿泥石的成因及对储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隙衬里绿泥石发育的砂岩大多属于优质储层,前人将其归功于绿泥石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按照孔隙衬里绿泥石形成的铁质来源,可划分为同沉积黏土膜转化型、富铁镁物质溶蚀再结晶型和转化与直接结晶混合型3种类型。通过国内外富孔隙衬里绿泥石砂岩实例的对比研究表明,孔隙衬里绿泥石可以通过抑制自生石英生长、提高抗压实能力、指示早期碱性溶蚀发育程度和堵塞孔喉等4种方式影响储层性能,且不同成因的孔隙衬里绿泥石对储层性能影响方式不同,同一成因绿泥石在不同成岩阶段的影响方式也不同。中成岩A期以前,转化型孔隙衬里绿泥石通过占据孔喉和提高抗压能力影响储层,而溶蚀结晶型孔隙衬里绿泥石主要指示火山物质发生碱性溶蚀的程度;只有砂岩成岩阶段达到中成岩B期以后,孔隙衬里绿泥石对石英生长的抑制作用才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建立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的数学模拟技术正成为油气运移研究的重要手段.基于油气趋向于沿着范围狭窄的优势路径发生运移的认识,利用渗逾理论建立油气运聚数学模型,厘定模型在不同运移实验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而通过模拟分析,讨论大尺度宏观均匀输导层内运移路径的特征.最后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统长8油层段的运移研究为例,分析盆地尺度油气运移路径特征.获得油气在非均匀输导条件下形成优势运移路径的认识:流体势的空间变化决定了石油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输导层的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二次运移路径的特征及形态.  相似文献   
5.
火山物质和长石碱性溶蚀形成的绿泥石、浊沸石、钠长石、伊利石等碱性自生矿物,是砂岩储层研究的重点,而碱性溶蚀本身却常被忽略。通过对碱性溶蚀机理、控制因素及成岩特征的分析,发现砂岩中发育石英颗粒碱性溶蚀、火山物质水解溶蚀、蒙脱石伊利石化导致的钾长石溶蚀、高岭石伊利石化导致的钾长石溶蚀和斜长石钠长石化5种碱性溶蚀作用,它们常与酸性溶蚀先后叠加发生,不易直接确定碱性溶蚀的类型和规模,常被忽略或误判为酸性溶蚀。依据碱性溶蚀与其伴生胶结物的成因关系,分析了部分含油气储层的碱性溶蚀类型及溶蚀规模,我国含油气盆地碱性溶蚀十分普遍,前4种碱性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分别可达2%~7%, 5%~10%, 1.32%, 1.63%。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长10储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资料、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压汞资料、扫描电镜、X衍射及核磁共振等资料,对志靖-安塞地区长10储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志靖-安塞地区长10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质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以及浊沸石溶孔为主,物性较好,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11.4%、2.35 mD,但非均质性较强.通过对东西部物性差异性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认为区内东部地区储层物性优于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以及来自长9烃源岩更多的酸性物质,促使其溶蚀空隙更为发育造成的.志靖-安塞地区可划分为4类储层,其中Ⅰ、Ⅱ类储层主要发育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少见或不发育,Ⅲ类储层分布面积广,但物性较差,Ⅳ类储层大部分为非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简称“马四段”)是下古生界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点层位。文中基于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地层对比、沉积结构描述等,并运用岩石结构组分测井解释和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沉积特征和储集层展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1)受控于沉积期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格局,马四段发育大量台地内丘滩微相,其易于发生准同生溶蚀和白云石化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2)马四段储集层以(藻)砂屑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等;(3)纵向上,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四2亚段和马四1亚段;平面上,马四段储集层主要分布于台地内低凸起带和台缘带;(4)储集层的发育受控于3个因素,其中古隆起部位发育的有效丘滩体是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高频层序控制的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白云石化是储集层后期保存的重要因素。马四段沉积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内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控制了丘滩相带和白云岩储集层的展布,这一新认识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储集层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陇东地区是延长组主要的产油区之一。充分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大量钻井和测井资料,针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前积型地震连续强反射现象,开展地震地层对比划分、沉积演化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以湖泛期凝缩层对应的地震同相轴作为地层界面的对比标志,将研究区延长组中段划分出7个层序组,表现为震荡性湖退充填沉积特征,沉积单元呈透镜体依次向湖盆中心叠置,每个沉积单元均发育上部三角洲前缘、中部富泥斜坡和下部深水重力流的三段式沉积相组合,砂体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的上部和下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本次研究成果与传统等厚地层对比方案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在顺物源方向,单井之间的小层连通性和叠置关系差异较大,其认识更符合震荡性湖退沉积背景,对油田勘探开发更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沉积背景基础上,通过古水深恢复、地层厚度统计、沉积相组合分析、地震剖面解释等方法,识别出盆地内部有四条沉积坡折带。坡折带的发育受湖盆地形控制。东北部发育三条多级缓坡坡折带,西南发育一条陡坡坡折带,分别控制着研究区三角洲前缘砂体和西南浊积砂体的展布形态。随着沉积中心的迁移和沉积相演化,坡折带和砂体规模在长6不同时期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岩心资料、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压汞资料、扫描电镜、X衍射及核磁共振等资料,对志靖-安塞地区长10储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志靖-安塞地区长10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质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以及浊沸石溶孔为主,物性较好,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11.4%、2.35 mD,但非均质性较强.通过对东西部物性差异性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认为区内东部地区储层物性优于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以及来自长9烃源岩更多的酸性物质,促使其溶蚀空隙更为发育造成的.志靖-安塞地区可划分为4类储层,其中Ⅰ、Ⅱ类储层主要发育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少见或不发育,Ⅲ类储层分布面积广,但物性较差,Ⅳ类储层大部分为非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