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8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普遍性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较为显著的异常是:1970—20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云南北部至甘青川交界形成规模巨大的5.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区(或称环形分布);1970—1999年围绕龙门山断裂带形成5级以上地震背景空区,汶川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背景地震空区里;2001—2007年形成ML4.0以上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年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 4.0~5.0地震,空区打破.上述地震活动增强区、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是大地震前普遍出现的现象.为对比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及邻区4次MS≥7.8级地震和全球10次MW≥8.0级地震前类似地震活动异常,并给出统计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增强区规模为850~2700 km,持续时间13—38年,增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增强区与余震区规模之比为2.3~7.7,其对数与主震震级呈负相关.背景空区长轴300~1100 km,持续时间10—32年,其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孕震空区长轴为370~780 km,持续时间1—7年,孕震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板内地震,构成增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构成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分别为5.0级和4.0级.而对于板间地震,构成增强区和背景空区的最低震级为6.0级或6.5级,构成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基于坚固体地震孕育模型,认为地震活动增强区的环形分布是由于震源区的破裂强度高于周围介质造成的,地震孕育过程中体应变的范围和强度存在逐渐增大和变小的过程,这是地震活动增强区出现三阶段特征的原因.从包体弹性理论可以推导出增强区尺度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增强区与震源体比值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2.
系统总结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S 6.6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序列特征和震前异常特征.此次MS 6.6地震发生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分支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近NS向拉张型破裂,与羌塘块体的主要变形特征一致.根据M—t图、频次图、能量释放、最大与次大地震震级差、b值、h值等结果进行分析,可知:①此次尼玛地...  相似文献   
93.
选取上海数字化地震台网(台阵)记录到的2001~2004年华东地区发生80次记录较好的小地震.扣除仪器响应、介质响应等,反演单台记录垂直向纵波(P波)震源谱,根据布龙位错模型,计算每个地震单台拐角频率、地震矩、零频谱值、震源破裂半径、应力降等参数,求出每个地震的震源参数的平均值及其均方差,给出了该区小震震源的范围,研究了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参数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小地震(ML 0.8~4.4)拐角频率与震级的关系可以用三次曲线拟合,亦可以将ML 2.5~3.0做为分界点用直线分段拟合,后者效果更好;零频谱值的对数与震级关系可以用直线拟合,也可以用二次曲线拟合,效果好于直线拟合;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与零频谱值相似;震源破裂半径的对数与震级的关系可用直线、二次曲线以及三次曲线拟合,3者效果相近;应力降与震级、地震矩以及震源破裂半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4.
目前,国内在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中,主要应用S波来研究震源参数.本文充分利用上海数字化地震台阵(网)资料,挑选了2001~2004年华东地区发生的9个震级较大的中等地震,反演了单台记录垂直向纵波(P波)及横波(S波)震源谱,根据布龙模型,计算每个地震单台拐角频率、地震矩、零频谱值、震源破裂半径、应力降等参数,求出每个地震的震源参数(P波和S波)的平均值及其均方差,对这9个地震的P波、S波震源参数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P波段数据进行震源参数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
全球及各地震区带强震活动周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震活动周期谱的Morlet小波分析,确定了全球和13个地震区带的强震活动周期及其置信度.结果显示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多个显著稳定的活动周期,而各地震区带除了存在着与全球整体地震活动基本一致的周期外,还存在着特有的活动周期成分.本文研究为探讨全球及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及其动力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6.
巨震前后地震活动度的最大熵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1次巨大地震活动增强区内地震活动度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以寻求地震活动的正常期与异常期的周期谱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震前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地震活动主要表现为6.5~24.3年的短周期成分,长周期成分消失,而正常时期则主要为18.5~38.5年的长周期,震后阶段地震活动一般主要为数年或者十年左右的短周期成分.然后运用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巨大地震的这一特征进行初步的物理解释,从而对巨大地震的研究与趋势预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
IntroductionMigration and inhomogeneity are important two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which have been dealt with by MEI, et al (1993) comprehensively with their proposed explanation. The obvious quadrant feature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has been drawn with the explanation for its mechanism developed in some case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deals mainly with the quadrant features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相似文献   
98.
中国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环形分布图象与规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1996,18(4):414-419
针对巨大地震前经常出现的环形现象展开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我国及边界地区16次巨大地震前与部分强震前的环形分布特征,对其普适性、规则性及预测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巨大地震前数十年至上百年,在其周围经常出现中等以上地震形成的环形分布现象,这个图象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不仅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巨大地震前,而且出现在7级多地震以前.活动环一般出现在巨大地震周围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范围(依震级而定);环内地震活动具有特征不同的三个基本阶段: Ⅰ阶段活动水平较低,分布较散,主震震源区表现为空区;Ⅱ阶段活动性增强,频度、强度、集中度、应变释放率、分布面积率等均增加,空区缩小或消失;Ⅲ阶段活动整体较前期有所减弱,空区再度出现;活动环包围的主震源区在震前数十年可能出现1~3期活动(称为早期、中期与晚期震源活动);活动环包围的空区长度经历大——小——大的变化过程等.根据活动环出现的区域、长度及环内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可以估计巨大地震的发生地区、震级及地震孕育所处的阶段.这对巨大地震的长期预测是有价值的.本文还对震前活动环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9.
Thespatialtempor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theload/unloadresponseratio(LURR)anditsimplicationsforpredictingthethreeelementso...  相似文献   
100.
1974年永善7.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异常特征:(1)围绕主震形成一个地震活动增强区,而主震处于增强区内的空区,从而形成环形分布;(2)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经历了一个走向由NE向变为NW向、区域由大变小的过程;(3)增强区内地震活动性呈现出很强的20年的韵律性,而在主震前增强区形成阶段长周期(20年)却消失,短周期(5年以内)突出。然后从连续介质力学角度,运用包体模型的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