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东亚沿海山地末次冰期冰川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亚沿海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构造背景、冰进时序、发育规模等研究表明,台湾山地保存着3期冰川作用遗迹,冰川的最大前进规模发生在MIS3b阶段,其规模大于MIS2阶段;日本山地冰期系列齐全,包含了末次冰期的早(MIS4)、中(MIS3)、晚(MIS2)3个阶段的冰进,其规模是MIS4/3阶段大于MIS2阶段;而长白山存在2期冰川作用的遗迹,即末次冰盛期(MIS2)和晚冰期.在相似的冬雨(雪)型季风影响区,冰川发育的时序与规模也有一定不同,反映出在大气候背景下的区域性差异,在东亚季风影响范围内,末次冰期的环流变化在各地也很不一致.最新推算的现代理论雪线自北(日本)向南(台湾)依次递增,范围是2750~4245 m,除日本北部的高纬地区雪线降低值400 m之外,末次冰盛期(LGM)的雪线降低值在800~1300 m之间,平均值1000 m左右.东亚沿海山地冰川发育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更新世山体的快速抬升为冰川发育的内因,如台湾山地在末次冰期的MIS3b阶段,山体的抬升量约为250 m,对山体的高度和雪线变化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2.
对滇北拱王山狐狸房峰南侧老碳房村附近冰蚀湖相沉积剖面进行粒度、磁化率分析,结合^14C年代,建立了8.4ka至今的古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全新世早期以来经历5次较明显的气候波动:8.4—7.7ka,磁化率(xlf)变化在1.62-3.88μm^3kg^-1,粒度平均值为5.46φ,气候凉湿;7.7~6.5ka,粒度均值为5.83φ,磁化率降低,变化在1.44-2.28μm^3kg^-1。之间,气候冷湿;6.5-4.7ka,粒度均值为5.95φ,磁化率值变化在1.53—3.65μm^3kg^-1之间,气候冷干;4.7-2.1ka,粒度均值为5.91φ,磁化率增加,变化在2.0—5.2μm^3kg^-1。之间,气候凉湿;2.1ka以来,粒径平均值为5.63φ,磁化率值显著增加,介于3.44-6.33μm^3kg^-1。之间,平均值为4.80μm^3kg^-1,气候以暖湿为主。  相似文献   
163.
针对人们对地理空间数据迫切需求与地理空间数据多源性的矛盾,分析了现有数据共享方式的利弊。从多源数据共享的角度,设计了面向对象的统一数据模型,并对常用的数据格式向统一数据模型格式的转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4.
针对人们对地理空间数据迫切需求与地理空间数据多源性的矛盾,分析了现有数据共享方式的利弊。从多源数据共享的角度,设计了面向对象的统一数据模型,并对常用的数据格式向统一数据模型格式的转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5.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保存着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末次冰期早期(MIS 4)和末次冰期晚期(MIS 2)较为完好的冰川沉积序列,该序列为螺髻山地区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提供了直接依据。基于野外地貌考察和冰川地貌特征确定出古冰川分布范围,计算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应用P-T模型和LR模型计算出各冰期时段的气温与降水。结果显示:清水沟MIS 6、MIS 4和MIS 2的冰川面积分别为3.44 km2、2.22 km2和1.20 km2,冰川体积分别为0.19 km3、0.12 km3和0.07 km3。各期次的古ELA分别为3 132 m、3 776 m和3 927 m,相对于现代ELA分别下降了1 716 m、1 071 m和920 m。冰川规模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MIS 6气温大幅下降(8~12 ℃)是导致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MIS 4降水为现在的80%左右,而气温下降幅度(6~7 ℃)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冰川规模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2降水仅为现在的60%~80%,降温幅度(4~8 ℃)也不大,因此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小。  相似文献   
166.
克拉通盆地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边界带上的气水分布往往远比盆地内部复杂, 圈闭类型多样, 气藏上倾方向封堵模式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杭锦旗地区二叠系盒1段气藏为例, 对比分析不同区带典型河道砂体厚度、岩相组合、砂体叠置关系、储层物性及横向宏观非均质性等多因素差异分布特征及其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最终建立杭锦旗地区不同构造带内盒1段气藏封堵模式。研究表明, 研究区自西向东发育3种河道沉积模式, 分别是西部缓坡区浅水辫状河模式、中部陡坡区冲积扇-辫状河模式、东部深水道模式, 3种沉积模式控制了河道上倾方向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差异, 这种宏观非均质性变化是研究区致密砂岩气藏上倾方向封堵的主控因素。根据研究区上倾方向储层变化与圈闭类型关系, 划分了3种天然气封堵模式: 西部缓坡区岩性封堵模式、中部陡坡区地层-岩性封堵模式、东部岩性-构造过渡封堵模式。3种天然气封堵模式构成了鄂北盆缘盒1段大面积天然气连续成藏区的边界, 同时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分布与天然气富集。   相似文献   
167.
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个南海新生代的演变可概括为一系列微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影响下发生拉薄、裂解、滑移、旋转、会聚和碰撞的过程,特别是经过55、33、25、16、6、2Ma关键时期的演化,最终形成现在具有陆架和深水海盆特征的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依据南海内部各坳陷盆地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海相边缘沉积相类型、古水深、钻井资料等能够依次重建南海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岸线位置,分析其变迁规律,并与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渐新世—中新世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事件,中中新世早期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上新世早期全球变暖事件,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形成等系列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新世以来南海的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8.
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不同海拔表层雪及雪坑雪中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δ18O结果,探讨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中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真核微生物分属于Viridiplantae,Fungi,Amoebozoa和Alveolata四大类,藻类为主要类群,且均为衣藻.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已明显影响到冰川中微生物的分布.同时,研究发现真核微生物多样性与海拔及雪样积累时间均呈负相关,与δ18O值呈正相关,表明温度是造成这种多样性分布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暗示真核微生物同δ18O值一样,可作为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9.
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土壤性质的测定,分析了念青唐古拉山扎当冰川退缩前沿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为104~105CFU.g-1,可培养细菌隶属于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 5个类群.随冰川退缩年代不同土壤中细菌多样性有明显变化,土壤的C、N含量与距冰川前沿的距离之间呈正相关,即土壤暴露时间越长,C、N含量越高.结果说明,冰川退缩前沿的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细菌资源,细菌的组成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70.
郭伟  张威 《时间频率学报》1999,22(2):142-146
使用VisualBasic 6 .0通过ADO远程访问SQLServer数据库时 ,利用Field对象的GetChunk和AppendChunk方法实现对库中图像数据的存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