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更加完善雷达测井数据处理,笔者提出一套雷达测井数据处理方法,自主研发了一套三天线雷达测井数据处理软件。通过对陕西省榆林市某矿井实测雷达测井数据进行坏道剔除、重采样、深度校正、直流消除、带通滤波、背景消除和信号增益等一系列处理,得到高信噪比的雷达剖面。结果表明:通过波速及走时等信息推算出该方法有效径向探测距离达到11 m,并且在天线三雷达剖面的410~415 m井段处可明显识别出破碎带异常,说明了该处理方法及流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古近纪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的总体盆地结构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三大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是导致三大盆地演化呈现规律性的原因,且前者是主导因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幔流自西向东蠕动并上涌,使岩石圈拉伸、减薄、破裂,在中国东部盆地产生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进一步影响并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为亚洲东部的岩石圈向东伸展、蠕散提供了应变空间,太平洋板块晚始新世俯冲方向的改变对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向东的构造跃迁及沉降中心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提取计算机内部高精度时间用于同步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计算机内部时间产生原理和特点 ;提出了获取计算机内部高精度时间用于时间测量或测量同步的几种方法 ,并对其计时精度进行了检测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BIOS中断的计时 ,其精度约为 5 5ms ;用底层语言读取 82 5 3(或 82 5 4)计时芯片通道所求出的时刻精度为 2× 10 -3s ;而通过读取 6 4位高分辨率性能计数器的计数值及计数频率来求定时间段 ,其精度可达到 2× 10 -6s。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时精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彭真  贺凯  李健伟  杨勇 《新疆地质》2011,29(4):448-452
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柯三段是塔北地区重要含油层段,通过对S112-2井区油藏解剖,明确该区志留系油藏主控因素,即早期油藏破坏与晚期成藏并存、构造-地层削蚀不整合控藏.研究表明,地层削蚀不整合对油气疏导、次生孔隙形成具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塔河南地区志留系勘探方向和思路,各层段尖灭线位置是核心,构造精细解释落实圈闭是勘探成功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算法的探地雷达信号去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地雷达信号属于非平稳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噪声影响导致探测能力降低.为了消除雷达信号的噪声,经验模态分解(EMD)、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完全总体经验模态分解(CEEMD)等方法被应用到雷达数据处理中.EMD虽然不断被改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存在模态混叠现象,依赖经验性等问题.因此笔者采用变...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单阶段、快速的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与方位向估计的方法,它在输入图像之后,进行一次前向计算即可直接输出图像中舰船的位置、类别和方位向信息,可完全端到端地进行训练和推理。该方法以SSD(single shot detector)为基础,通过特征金字塔网络充分利用高层语义特征和底层细节特征,使底层与高层都有了类别信息,解决了小尺寸目标在高层会被忽略、底层容易预测出错的问题;通过新设计的损失函数,降低数量较多的易分类样本的损失权重,避免其覆盖了数量较少的难分类样本的损失,使目标函数更快、更好地收敛;通过新增加的方位向估计模块,在增加少量计算量的条件下,在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完成方位向估计。通过公开的数据集验证了所提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对舰船目标检测和方位向估计。  相似文献   
7.
利用合成数据研究并讨论了影响基于射线的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射线覆盖角度、正则化因子以及测量装置排布等。对比不同射线覆盖角度下层析成像的结果表明,40°~70°为跨孔雷达层析成像的最佳角度。对比不同正则化因子情况下层析成像的结果表明,正则化因子太小或太大,都会导致反演结果与实际模型差别较大,因此选择合适的正则化因子对反演成像极其重要。通过研究水平和不同倾斜异常体的层析成像结果以及波场快照发现,由于发射和接收装置通常放置在2个平行的钻孔中,使得射线主要在近水平方向上传播,因此横向异常体的反演效果好,而纵向或高角度异常体的反演效果不佳,且反演出的异常范围要比实际尺度大。  相似文献   
8.
中卫及周缘地区位于阿拉善地块、华北板块、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之间,该区上古生代受区域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地层发育与华北地区有较大差异。通过收集整理3条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及19条剖面资料,根据剖面岩性、沉积结构、构造、沉积旋回等,对中卫及周缘地区石炭纪岸线变迁、沉积范围、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纵向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将研究区石炭系地层划分为三角洲、堡岛、碳酸盐岩台地、浅海4类沉积体系。早石炭世早期,南秦岭洋的海水开始入侵研究区南部,沉积范围呈狭长带东西向展布;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范围逐步向北、向东扩大,于早石炭世形成由阿拉善古陆、鄂尔多斯、北祁连围成的祁连海沉积区。早石炭世海水较深,沉积物以厚层灰岩为主,碳酸盐岩台地和堡岛沉积体系较为发育。晚石炭世海侵继续向北、向东扩大,晚石炭世晚期研究区祁连海与华北陆表海在中央古隆起北部汇合;早二叠世早期,中央古隆起没于水下,祁连海与华北海已广泛连通。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海平面变化频繁,海水较浅,沉积物以碎屑岩为主并夹有灰岩,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堡岛沉积体系以及浅海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
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个南海新生代的演变可概括为一系列微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影响下发生拉薄、裂解、滑移、旋转、会聚和碰撞的过程,特别是经过55、33、25、16、6、2Ma关键时期的演化,最终形成现在具有陆架和深水海盆特征的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依据南海内部各坳陷盆地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海相边缘沉积相类型、古水深、钻井资料等能够依次重建南海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岸线位置,分析其变迁规律,并与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渐新世—中新世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事件,中中新世早期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上新世早期全球变暖事件,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形成等系列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新世以来南海的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计算机内部时间产生原理和特点;提出了获取计算机内部高精度时间用于时间测量或测量同步的几种方法,并对其计时精度进行了检测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B1OS中断的计时,其精度约为55 ms;用底层语言读取8253(或8254)计时芯片通道所求出的时刻精度为2×10-3s;而通过读取64位高分辨率性能计数器的计数值及计数频率来求定时间段,其精度可达到2×10-6s.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时精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