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1.
 本文以1990、1995、2000、2005年的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分析了1990-2005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 的时空特征。同时利用SLEUTH模型对城市空间扩展进行了模拟和精度验证,并对未来30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990-2005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明显,城市面积净增加81 278hm2,净增长10.14%;在扩展的时间过程上呈现先减缓后加剧的趋势,2000-2005年城市用地扩展最为剧烈,城市面积净增加40 668hm2,净增长5.08%,填海造陆是该时期城市扩展的典型特征。SLEUTH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预测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过程,不同时期模拟与遥感监测结果的Kappa系数最高达到了0.8476;未来30年,上海市城市用地将以年平均增长率1.63%的速度扩展,2040年城市用地面积将达到152 685hm2。城市扩展将占用耕地41 824hm2,年平均占用耕地1200hm2。城市扩展的方式主要是边缘增长,东部的浦东新区沿五洲大道向海方向、南部的徐汇区沿沪闵高架路向南,以及西部的嘉定区和青浦区沿京沪高速两侧向西的地区 均是未来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来山东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简单讨论已有的相对中心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对Tietz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利用1955年私营商业调查,1982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NegF法和SumF法分析了近50年山东省中心城市的分布,及其紧密腹地、松散腹地的变动,勾勒出了1955年到2000年山东城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认识到山东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复杂化、有序化的过程,由分别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城市的两个子体系逐步演化至以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单一共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的等级性逐渐显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监测子系统、预测预报子系统和灾害评估子系统的设计,完成了长白山火山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并提出了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火山发进行监测、预测预报与灾害评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质量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利用遥感技术可快速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以及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选取1995、2007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8 OLI影像,反演得到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依据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95-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绿度、湿度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起正向作用,热度、干度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起负向作用,且湿度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②该区域1995、2007、2015年生态指数优良等级所占比例依次为49.520%、66.508%、76.189%,同时RSEI等级变差、不变、变好的比例分别为3.945%、55.598%、40.457%。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不断改善,说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及一系列生态保育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天池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可能与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有关;③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所选的各指标均为指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而裸露、干化地表的治理则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三维激光扫描的特点,设计提出一种从点云数据中分离出目标对象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根据激光回波信号特征和采样点距离特征进行阈值确定,然后通过将回波信号强度和距离信号位于各自阈值范围之外的对象滤除,从而得到滤波后的目标物体点云数据集。应用上述方法对室外建筑物数据进行试验,得到较好的效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部分目标对象的初步分离。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以2006年和1986年两个时段的TM影像为原始数据,通过SEBAL模型估算蒸散量,采用地面实测资料对估算结果进行验证,表明SEBAL模型在该流域较为适用.同时,得到该流域蒸散发的空间变化规律,并结合该流域相应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遥感反演日蒸散量平均为...  相似文献   
17.
用3S技术监测长白山火山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圈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境内有广泛的火山岩和火山分布.其中长白山火山、五大连池火山和腾冲火山是我国最具潜在灾难性喷发危险的活火山.本文阐述了长白山火山区用3S技术监测、预测、评估火山灾害的方法,并开展了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为火山区减灾、防灾和合理规划经济布局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黄海沿岸地区环境与[2]社会经济地域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地域的角度出发,在分析黄海沿岸地区环境地域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关联联系,并确定了不同地域类型改善环境质量的社会经济调控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市建筑密度分布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现代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北京市五环内的不同建筑密度区,进而结合遥感反演获得的地表温度数据,分析了城市建筑密度分布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五环内的建筑以中密度区为主,高密度区次之,各建筑密度区在不同环线之间的分布也有较大差异。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二环以内,中密度和低密度建筑区主要分布在二、三环之间,高层建筑区总体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二、三环和三、四环之间。城市建筑区的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城市建筑密度越大,其地表平均温度就越高,北京市高密度区的平均温度达到30.5 ℃,而高层建筑对热岛强度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北京高层建筑区的平均温度为28.32 ℃,比高密度区低2.18 ℃。从热岛强度变化来看,总体上高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低密度区的热岛强度均为增强的趋势,其中高密度区热岛强度增加的幅度最大,热岛强度增加了0.56 ℃,只有高层建筑区的热岛强度表现为减弱趋势,热岛强度降低了0.07 ℃。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数字地球”战略的形成和完善,数字生态应用系统逐渐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但数字生态的基本理论、框架尚未成熟,本文构建了由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平台、生态领域专业基础平台和生态环境问题综合决策平台三大信息模块构成的数字生态总体框架体系,并详细阐述了三大信息模块的基本构架。最后,本文以防洪灾评估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作为案例,阐述“数字生态”工程体系的设计,同时指出“数字生态”建设这一多层次系统工程需要相应技术支撑与标准规范的制约、政府宏观管理与政策法规的保障、复合型人才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