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青岛市即墨金口养虾场虾池的浮游动物样品 ,计算了虾病暴发前期 ( 1994年 5月~ 7月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 9.53~ 4 80 .0 0 mg Cm-3,生产量的变化范围为 1.16~ 2 3.73mg C/ m2 d。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 - a的变化趋势一致。两个虾池的生物量虽然相差较大 ,但有着相近的生产量。生产量是评价浮游动物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因此 ,在养殖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2.
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国际研究的某些研究热点及最新动态,并对河口、盐沼、红树林、沙滩等不同潮间带生境的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我国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状况提出了未来主要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3.
异养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概述异养细菌的分布、生物学特点、对物质矿化分解的作用以及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海洋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异养细菌在铁限制大洋生态系中的作用 ;国内外对底栖异养细菌生态功能研究的现状 ;最后提出该领域今后应加强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4.
研究利用中型生物扰动系统 (AFS)对胶州湾薛家岛潮间带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philippinarum)养殖断面和非养殖断面的中潮和低潮 4个站位的生物沉降和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物沉降作用与大型滤食性双壳类动物 -菲律宾蛤仔的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 .984 ,P<0 .0 5 ) ,养殖断面的生物沉降作用要明显地大于非养殖断面。在菲律宾蛤仔的低密度区 ,生物沉降的作用小于自然沉降 ,而在其养殖的高密度区 ,生物沉降率约为自然沉降率的4倍。薛家岛潮间带沉积物的临界侵蚀速率为 17.4~ 2 0 .4 cm/ s。沉积物的稳定性与所测生物因子的关系不密切 (P>0 .0 5 )。作者推测两个断面中潮站位沉积物的相对易侵蚀性 ,可能是由于此处环境受到某些大型动物及高潮带人工养殖带来的扰动所致  相似文献   
55.
定量分析从大连石槽岩礁潮间带共采得14种海藻和25个附植小型动物样品。指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永久性小型动物中占优势的类群,平均相对丰度分别占41%和28.3%。共鉴定出46种海洋线虫。沉积食性的锐棘线虫(Theristusacer)的优势和普遍分布,指出本研究海域的隐蔽性,海藻上沉积了较多的有机碎屑和沉积物。将附植小型动物的数量与其他海域进行比较,并讨论了附植小型与附植大型动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d a DNA barcoding project with an ecological survey on intertidal polychaete communities and investigated the utility of CO1 gene sequence as a DNA barcod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rtidal polychaetes. Using 16S rDNA as a complementary marker and combining morp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some of dominant and common polychaete species from Chinese coasts were assessed for their taxonomic status. We obtained 22 haplotype gene sequences of 13 taxa, including 10 CO1 sequences and 12 16S rDNA sequences. Based on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distances, we built phylogenetic trees 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 method.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mitochondrial CO1 gene was a valid DNA barcoding marker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n polychaetes, but other genes, such as 16S rDNA, could be used as a complementary genetic marker. For more 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effective testing of species hypothesis, DNA barcoding should be incorporated with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biogeographical, and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DNA barcoding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in the ecological survey on the intertidal polychaete communities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DNA taxonomy and ecology.  相似文献   
57.
虾池生态系浮游生物亚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TELLAII建立虾池生态系浮游生物亚模型,模拟虾池生态系中浮游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物量变化。模型中的生物状态变量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表达为能量单位kJ/m2。光和温度为强制函数。该模型模拟在一定的光照和温度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DIP在6月份到9月份4个月的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变化趋势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58.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据全球海平面变化,结合钻井、野外露头及地震资料,将柯坪-巴楚-麦盖提斜坡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24个三级层序。总结每个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特征,建立柯巴麦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揭示层序内体系域构成特征。提出柯巴麦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发育3种层序模式—低位、海侵与高位模式,分析其控制因素。将寒武系沉积模式归纳为2种:碎屑岩沉积模式和碳酸盐台地-蒸发台地沉积模式,为塔西南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9.
青岛岩礁附植小型底栖动物ATP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4年10~12月对青岛太平角潮间带2种海藻(鼠尾藻和羊栖菜)上附生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采样调查,并进行了附植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和线虫优势种类ATP含量的测定.2种海藻上共采得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丰度为518.9nds./g dwt algae,海洋线虫和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两者的相对丰度之和大于84%.鼠尾藻上的线虫ATP含量平均为5.57ng/ind.(以下单位相同),桡足类为4.69;羊栖菜上的线虫ATP含量平均为2.46,桡足类为15.06.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8种或分类实体.2种海藻上的线虫优势种类均是刮食食性的三齿棘线虫(Acanthonchus tridentatus).不同粒级海洋线虫的个体干重为0.14~32.65μg/ind.,ATP含量为1.18~297.64ng/ind.,C/ATP比值为43∶1~99∶1.  相似文献   
60.
在青岛太平湾砂质滩进行人为踩踏扰动现场实验,初步了解踩踏对砂质滩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现场扰动实验结果显示,受踩踏影响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在12 h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小型底栖动物对人为踩踏扰动的响应模式为向深处迁移致使丰度降低,并非平行向周围迁移。同时,本研究比较分析了旅游旺季(7月)和淡季(10月)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分布,结果显示,旅游旺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及其优势类群海洋线虫丰度明显低于淡季,并在中潮带表现突出。季节影响之外,旅游活动,包括沙滩上的散步、奔跑、嬉戏及浅海区的游泳活动引起的沉积物改变可能是导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组成及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对旅游扰动的响应机理还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