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wo nematode species of the genus Dorylaimopsis (Family Comesometidae) from the Bohai Sea are described. Dorylaimopsis rabalaisi n. sp. similar to D. punctata Ditlevsen, 1918 from which it can be separated by the small size, short and simple spicules without ventral apophyses or joint line. Dorylaimopsis turneri n. sp. differs from the closest species Dorylaimopsis angelae (Inglis, 1967) by its higher values of de Man ratio 'a', much shorter spicules and higher ratio of gubernacular to spicules length. A key to species of the genus based on the key by Jensen (1979) is given .  相似文献   
72.
紫彩血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紫彩血蛤对沉积物的扰动。室内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10d内,沉积物表层的示踪颗粒有47%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12cm,垂直迁移率为1.80×10-5·g-1·cm-2·d-1。沉积物10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45%和15%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及向下迁移率分别为1.89×10-5·g-1·cm-2·d-1和0.63×10-5·g-1·cm-2·d-1  相似文献   
73.
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6年6月在山东莱阳市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体长4.5-6.0cm体重1.2-3.7g)和日本刺沙蚕(体长1.0-5.0cm)通过持续20的室内实验,研究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实验条件为:水温21-23℃,海水盐度30-31,pH=8.2-8.6,室内自然光照,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C(g.g^-1.d^-1)与体重W(g)的关系为C=0.153W^0.7072,在  相似文献   
74.
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1995年 5月— 1 996年 1月 ,在胶州湾北部软底水域进行每 2月一次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 1 .51× 1 0 6ind/m2 ,最高值出现在 95B1和 95B2站 ,分别为 2 .73× 1 0 6 和 2 .75× 1 0 6ind/m2 ,最低值出现在 95B3站 ,数量为 0 .46× 1 0 6ind/m2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32 g/m2 (干重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 ,小型生物的数量与以碳和氮表示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969和 - 0 .947(P <0 .0 5)。共鉴定出 1 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 86.6% ,底栖桡足类居第 2位 ,占总数量的 5.7%。按生物量 ,海洋线虫 (35.9% )、介形类 (32 .6% )、多毛类 (1 3.7% )和桡足类 (8.3% )共同构成小型动物的优势类群 ,80 %以上的小型生物分布在 0— 2cm以浅表层内。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对小型生物在胶州湾生态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5.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水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本文是于1986年7—8月对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结果。小型动物的平均密度为789.2±292.7个/10cm~2。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是数量最多的类群,占66.5%,平均密度为526.8±261.7个/10cm~2;桡足类和介形类的百分比组成和平均密度分别为16.9%和4.7%,131.0±73.1个/10cm~2和20.0±27.8个/10cm~2,与世界上同类水域小型动物数量的比较结果十分相近。小型动物类群组成随着远离水下三角洲水深的增大和沉积环境的改变,线虫优势减弱,而桡足类显著增加。根据小型动物类群组成的变化,大型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平均每站种数,对研究海域进行的分区与自然分区基本相一致,即(1)黄河口水下三角洲,(2)莱州湾,(3)渤海中部,(4)渤海湾东南部。联系沉积环境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6.
小型底栖生物取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84年4月在秦皇岛新煤码头砂质中潮带,用内径分别为1.8,2.2和3.4厘米的有机玻璃管各随机取样5次,芯样长28cm,所得海洋线虫密度(个/10厘米~2)分别为1497-2200,1262-1704和1162-1715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三种内径的取样管所得海洋线虫计数的平均数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F相似文献   
77.
生物扰动实验系统(AF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依据“中-美”关于浅海生态系统动力学联合研究计划,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攀“B”项目的支持下,一种新型生物扰动实验系统(AnnularFluxSystem,AFS)于1998年11月在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动力学实验室成功地运转并顺利地开展了预备实验和第一阶段实验。该系统既可在实验室内也可在现场条件下实验,是研究沉积物一海水界面物质通量的有效实验手段。本文是该实验系统系列研究结果之一,目的是对该实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作一一介绍,为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通量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1 基本…  相似文献   
78.
南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了南黄海冷水团区域4个站位的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运用连续模型计算出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9g dwt.m-2.a-1,耗氧量为0.082 3mmol.m-2.h-1。结果表明,群落次级生产力和耗氧量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都与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截距呈正相关,而与斜率无明显关系。小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群落耗氧量与大型底栖动物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与固定P/B系数法计算的小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相比,利用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和连续模型计算的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更为可靠。利用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和连续模型可以得到可信的底栖群落耗氧量结果。  相似文献   
79.
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论述了海洋小型底栖生物的定义、历史及当前国际研究的某些最新动态、依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今后策略和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