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2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在全球变化研究中 ,海气交换平衡器是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压 (p CO2 )直接测定的关键。作者在 Inoue,H.(1987)的喷淋式平衡器和 Goyet,C.(1991)的鼓泡式平衡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喷淋 -鼓泡式平衡器 ,并与层流式平衡器 (Cooper,D.J.et al.1998)进行了互校 (气相色谱法现场测定 )。经显著性检验 ,两种平衡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新的喷淋 -鼓泡式平衡器能很好地用于海水中 p CO2 的测定。  相似文献   
42.
黄河口毗邻渤海陆架区悬浮体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电镜配合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及光学显微镜分析表明,黄河口毗邻的渤海陆架区悬浮体主要由矿物、浮游生物和有机包膜三类成分组成。在悬浮体中鉴别出23种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和粘土矿物(依次为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特征矿物是云母、方解石、蒙皂石和角闪石。辨识出21种藻类,大多数是硅藻,少数为钙藻和鞭毛藻。生物成分主要集中在水体上层。首次在渤海悬浮体中发现了有机包膜。并讨论了悬浮体成因及其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43.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体中的Se(IV)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庆祯  张经 《海洋科学》2003,27(4):63-67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在1mol/L HCl介质中用KBH4作还原剂测定天然水体中痕量Se(IV)。利用正交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在确定的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为0.06nmol/L,对Se(IV)含量为0.51nmol/L和1.14nmol/L的样品分析精密度为3.9%和3.5%,方法的回收率为96%-105%,线性范围为0.06—250nmol/L。在不同介质中工作曲线的变动范围小于5%。  相似文献   
44.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与矿物组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HPGeγ谱分析方法测定了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样品中^40K、^137Cs、^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88,3.28,61.0,26.5,40.3,44.8,39.2Bq/kg;东部海区沉积物^40K和^137Cs含量比其余海区低,但^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比其他海区高;除湾东部样品中的^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之外,粒径小于0.063mm部分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高于粒径大于0.063mm部分。除东部海区外,湾内其余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和矿物组成基本一致,说明东部海区的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其余海区不同。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与流域土壤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一致,所以胶州湾沉积物主要物源为流域陆源碎屑。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与矿物组成具有相关性。铀和钍放射系衰变不平衡,总体样品和粒径小于0.063mm部分,铀系中^210Pb相对于^226Ra过剩,^226Ra相对于^238U亏损,^228Th相对于^228Ra过剩。  相似文献   
45.
根据 1 999年 7月 2 3 - 2 4日胶州湾东部赤潮发生海区的观测资料 ,结合同年 6 ,7,8月3个航次的数据 ,分析了赤潮前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叶绿素 a和营养盐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本次赤潮为短角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 ,总生物密度高达 1 .6× 1 0 10个 /m L。赤潮发生时 ,叶绿素 a浓度范围为 2 8.8~ 3 6 .0 mg/m3 ;温度、盐度变化不大 ,DO,p H值升高 ,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其中 P降幅最大 ,N/P值则急剧上升 ,峰值为 2 4 7,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 ;NO2 - N/NO3 - N的值变化很大 ,高于正常值。赤潮消退 ,各要素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6.
实际海域的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所了解的众多与发生赤潮有关的因素均非赤潮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不存在稳定的赤潮诱发因子。赤潮的发生是富营养化、适合的光合作用条件和赤潮藻本身的死亡率三方面的综合结果。这3个因素以及这3个因素有关的其他因素都可能成为赤潮发生的激发因子。根据此概念建立了赤潮生消过程的动力-营养盐-赤潮藻间的耦合数值模式,成功地数值模拟了1998年3-4月在香港沿海实际发生的赤潮生消的全过程。该模式对于研究赤潮的发展过程及预报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7.
近十年来中国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中国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从研究题材的多样化,研究手段、内容逐渐和国际接轨等方面对我国在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概括和评述。主要介绍了我国在二甲基硫、天然气水合物、特定化合物同位素分析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48.
河口地区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其最终归宿是转移到底质中去。进行底质重金属的研究对于了解河口区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及其在底质中的积蓄程度,进而对该地区重金属污染做出评价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海洋中溶存甲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4是大气中的重要微量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源和汇。开展海洋中溶存甲烷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对大气甲烷和全球变化的贡献。综述了海洋中溶存甲烷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海洋中溶存甲烷的分布特征、海气交换通量的估算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0.
Oxygen depletion of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In a survey o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on August 20-30 of 1999, we found a hypoxic zone (<2 mg/L) of 13700 km2 with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20m at the bottom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with an oxygen minimum value of 1 mg/L. The extension of the dissolved oxygen deficiency extended to the 100m isobath in a southeastward direction along the bottom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minimum dissolved oxygen values in the low oxygen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ave decreased from 2.85 mg/L to 1 mg/L. In the hypoxic zone, the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AOU) was 5.8 mg/L and the total oxygen depletion approximately 1.59 × 106t. The strong halocline above the hypoxic zone, as a result of affluent water from the Changjiang, Taiwan Warm Current (TWC), and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le organic carbon (POC) and nitrogen (PON) 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hypoxic zone. The POC: PON ratio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in the hypoxic zone suggest that the oxygen deficiency in the bottom water during the summer in the East China Sea off the Changjiang is the result of organic carbon production enhanced by nutri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and fluvial organic matter input, followed by a shift in regeneration of nutrients in the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