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41.
T639在青海东部大降水预报中的释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29-31日,青海省东部出现了一次大雨天气过程,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影响系统、能量和水汽条件几方面对这次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对大雨形成动力条件、能量变化、水汽输送以及过程降水量均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2.
基于TM影像的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及可能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9—2004年及2008、2009年的TM卫星遥感资料和离湖泊较近的西藏申扎、改则两县1999—2009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利用ARCGIS、ARCVIEW、ENVI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处理软件分析了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结果表明,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在近11年内呈较显著的扩大趋势,湖泊面积11年内增长了15.04km2,增长率为1.8%;湖泊面积在东南部区域有明显的扩大。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表明,湖区气温持续升高引起流域内冰川和永久积雪的加速融化和降水量不断增大是湖泊面积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43.
基于MODIS影像的色林错湖面积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9年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温、地表温度气象资料,对色林错湖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地区色林错湖(包括雅根错湖)面积在近8a呈显著的扩大趋势,从2002年的1955.49km^2增至2009年的2197.46km^2,8a内增长了241.97km^2,现已超过纳木错湖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气温、地表温度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和冻土层变浅是湖泊上涨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证明了EOS/MODIS资料在研究湖泊变化中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4.
本文利用西藏雅江中游地区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并分析了PE(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定量计算各气候因子变化对PE变化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近49年来,拉萨年潜在蒸散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幅为8.21mm/10a,日喀则和江孜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而泽当减少趋势显著,减幅最大达-24.71mm/10a。PE变化趋势的季节差异较大,年潜在蒸散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平均风速明显减少从气候因子角度解释了潜在蒸散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45.
1960-2008年黑河流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 - 2008年黑河流域1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 -Monteith公式计算流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在此基础上运用IDW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对黑河流域ET0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黑河流域E...  相似文献   
46.
本文利用拉萨地区1981 ~2010年汛期5~9月4个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汛期5~9月各类积云的发生频率及其降水过程,分析了各类积云的降水能力;从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图识别及目测三个方面对拉萨地区汛期适宜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云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拉萨地区平均每年有40d以上的积云降水;其中伴随碎雨云的积雨云(Cb+Fn)降水概率最大.各县区平均积云降水过程占总降水过程的52.6%,平均积云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4.8%;汛期降水过程中由积云带来的降水占一半以上,一般产生小雨及小到中雨的雨量,产生大雨及暴雨的概率极小.降水性积云不仅人工增雨潜力很大,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机会也较多.适合人工增雨作业影响的积云降水云系按其对降水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伴随碎雨云出现的积雨云(Cb+ Fn)、伴随碎积云出现的混合层积云(Sc+Fc)、积雨云(Cb)、层积云(Sc).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处于欧亚文明交汇区,拥有古丝绸之路的高原支线,其严酷的极端环境对人类生存形成巨大挑战,研究高原自然环境与过去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应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模式与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文章选用了海拔、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人体舒适度及绝对含氧量自然因子指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以1 km×1 km栅格为研究单元的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指数(EEI)分区,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人类活动时空演化及原因。结果表明:高原EEI变化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根据EEI数值高低将评价结果依次分为低极端区、较低极端区、中极端区、较高极端区和高极端区,其中高极端区分布在高原腹地和西部少量高大山脉,较高极端区面积广大且高山横亘,中极端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川西高原、青海南部及藏南谷地等地区,较低极端区以高原边缘河谷和横断山区为主体,低极端区为面积占比最小的藏东南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条件的转变、东西方文化交流引起的生存技术革新和生业模式的转变,使人类活动分布重心先后经历了较高极端区均衡散布型(旧-中石器时代)、较低极端区丛簇集聚型(新石器时代)、较低极端区连片集聚型(青...  相似文献   
48.
基于探空资料的拉萨短期降水预报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11年拉萨探空和地面降水资料,挑选811次符合条件的分析对象,对不同相态不同强度不同时次的降水和所对应的探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夏季拉萨早晨大气水汽含量高于晚上,夜间大气不稳定能量高于凌晨。出现降雨前早晚大气一致有增温增湿现象,一般夜雨表现为高低层干热中间湿冷结构,强夜雨为高低层湿热中间干冷。冬季早晚大气温湿差异小于夏季,有降雪时大气层结曲线和露点曲线呈近"漏斗"状,即大气属于上干下湿状态。考虑到无降水大气状况和有降水大气更好区别,本文也统计出5103次无降水个例,给出了无降水的大气特征。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以西藏地区的冰雹灾害为例,在充分分析西藏地区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利用1981~2015年39个气象站冰雹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冰雹的分布形成机制,根据灾害发生理论,从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灾体的易损性等三个方面选取了地貌、灾害频率、人口、社会经济的评价因子,应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气象灾害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等数学模型;运用Map Info Professional软件,通过对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的操作得到各种灾害的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再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等操作,得到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分区。最后在Ma Info Professional软件查询功能的支持下,实现通过点击任意一个区域,显示该区域的冰雹灾害风险情况,对人影防雹作业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可为政府防灾减灾的决策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0.
国际公认的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典名《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一些社区的所谓土或部落人民……保持着一种与自然环境亲密和谐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的生存本身一直取决于他们对生态的意识和适应性……这些社区是使人类同它的远古祖先相联系的传统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宝库。它们的消亡对更广大的社会是一种损失,否则,社会可以从它们那里学到大量的对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进行可持续管理的传统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