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30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光涛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02,33(2):196-202
1998年12月-1999年1月在南极普里兹湾采用现场培养的方法对大、中型桡足类优势种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戈氏长腹水蚤(Metridia gerlachei)和巨锚哲水蚤(Rhincalanus gigas)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根据浮游动物垂直拖网的样品分析了它们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实验中,C.acutus和M.gerlachei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3.3(5-49)和5(4-12)个/雌/天;R.gigas没有产卵。随后对获得的卵进行连续观察,所有的卵均没有孵化。通过标本分析发现,C.acutus夏季的种群结构为双峰态,尤其是陆冰缘站,新生个体主要是CI期桡足幼体,而越冬个体包括CIV、CV和雌性成体。R.gigas的种群结构特征不明显,新生个体为12月末发现的大量集中分布的无节幼体。M.gerlachei表现出和C.acutus相似的丰度分布特性,但其种群结构主要是成体和晚期幼体。  相似文献   
42.
孙松  廖玉麟 《海洋科学》1988,12(2):67-68
近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蓬勃发展,海参作为海珍品养殖对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海胆的人工养殖也正在探索中。但对海参和海胆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却报道得很少,特别是标记方法和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更少。本文仅介绍一种新的棘皮动物标记法——四环素法,并且通过对标记部位的测量来计算其生长。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就发现四环素能够固着在骨骼上,到60年代,许多资料都证实了四环素能够在哺乳动物的骨骼和牙质上固着。由于四环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萤光,所以给检测带来了方便。Kobayashi和Taki于1969年首次成功地利用四环素对海胆进行了标记,用来研究海胆壳的生长过  相似文献   
43.
粒径谱理论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新刚  孙松 《海洋科学》2002,26(4):36-39
粒径谱表示的是生物量或数量与粒径大小关系的公式 ,1nT=α0+α11nX1+α2X2,X1 代表体重 ,X2Ikeda等[1]通过多年对浮游动物的研究总结了代谢率粒径谱首先由Sheldon和Parsons1967年提出 ,他们先将生物按照大小(或体重)分为几个粒级 ,然后 能量转化效率方程 ,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利用效率较茨湖做出的结果为斜率等于 -1 16。根据Gaedke的 β 为上文所提到的标准化粒径谱 ,ρ=R(w)/w。连续模型较适用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 ,如湖泊。群落种特种偏差与产量和耗氧量之比(P/R)有关 …  相似文献   
44.
汤宏俊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5,46(1):148-156
利用现场海水培养实验,结合浮游动物网样数据,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几种优势桡足类(中华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精致真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影响。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虽然属于肉食性种类,但几乎不摄食微型浮游动物;其余三种杂食性桡足类中华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异养甲藻)的摄食率分别为0.66、0.09和0.59μg C/(ind·d),分别占其日总摄食量的29%、24%和37%。其中,异养甲藻在初始生物量和对桡足类饵料贡献上分别占整个微型浮游动物的30%和28%,是微型浮游动物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类群。中华哲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初始食物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体长20μm纤毛虫的清滤率要明显高于对体长20μm的纤毛虫(P0.01)的清滤率,表明其偏好摄食较大个体的食物。通过Chesson选择性指数显示,尽管微型浮游动物在生物量上远小于浮游植物,但桡足类能优先选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进一步结合网采浮游动物数据,获得各站三种优势桡足类丰度平均占桡足类总丰度的77%,但它们对微型浮游动物现存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仅为0.8%,表明桡足类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下行控制作用并不明显,仍有大部分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未通过摄食途径进入到桡足类群落中。  相似文献   
45.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ChEss)是当前最大的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现场研究项目之一.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热液、冷泉、鲸骨生态系统以及由其他高度还原型生境形成的生态系统.确定上述系统动物区系间的进化和生态学关系,对于了解全球尺度上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物种分布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重点介绍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科学计划发起的背景、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区域、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当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展望,综合国际上在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最新进展,了解其中的驱动过程,以期为我国在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南极磷虾年龄鉴定研究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5,7(2):62-65
本文对国际上有关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的寿命和年龄鉴定研究的现状、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各种不同的磷虾年龄鉴定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7.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6,8(1):4-11
本文对南极磷虾复眼的直径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直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的直径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眼径(ED)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ED=0.5898e0.0282BL(r=0.9613,n=2419);雄虾的眼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为:ED=0.544e0.0309BL(r=0.9622,n=1920)。在相同体长的情况下,雄性磷虾的复眼直径比雌虾的大。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出现负生长时,复眼直径保持不变,即眼径不受负生长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负生长),雌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BL/ED)平均为21.32±0.04(n=1347),雄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0.68±0.07(n=748),未成体虾的体长与复眼直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1.54±0.06(n=1072)。利用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可以准确地将在实验室内活体培养后已存在负生长的磷虾与其它处于正常状态的磷虾分开。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也可以作为磷虾种群是否存在负生长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8.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6,7(2):87-93
孙松,王荣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iameterofthecompoundeyeandthegrowthoftheAntarctickrill¥SunSongandWangRongInstituteofOce...  相似文献   
49.
1 IntroductionForthepast 1 5years,muchattentionofoceanographershasbeenfocusedontheroleofironinlimiting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inthehigh nutrient ,low chlorophyll(HNLC)regions.OnboardshipironenrichmentincubationshavebeencarriedoutinthethreewellknownHNLCregions :notablyequatorialPacificOcean ,subarcticPacificO ceanandSouthernOcean (seereferencesinTable 1 ) .Theinsituironenrichmentexper imentshavebeenaccomplishedintheequatorialPacific (IronEx1in 1 993 (Wells 1 994)andIronEx2in 1 996(…  相似文献   
50.
从研究胶州湾沉积物中生源硅入手,利用对比分析对其限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相对于邻近的黄海和渤海沉积物,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生源硅含量较高,在湾内外的三个站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硅的含量分别为1.58%、1.44%、1.48%,在整个柱状样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4%、1.48%和1.39%,属于高生源硅含量区.沉积物中BSi∶TN远远大于1,BSi∶TP也远远大于16,与水体中Si∶TN〈1,BSi∶16P〈1相反,同时沉积物中的OC∶BSi值远远小于Redfield比值(106∶16),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远大于BSi的分解速率,生源硅分解的较慢.研究还发现,生源硅和有机碳的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造成相当大的一部分BSi被埋藏,不能参与再循环,从而水体中的硅被永久地“清除”,造成水体硅的缺乏,这可能是造成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硅限制的根本原因.湾外BSi较湾内低的主要原因是湾外的沉积物因其有机质含量低,且沉积物的颗粒粗而造成BSi的溶解速率比湾内的高.根据沉积物中生源硅的沉积通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对比可推知,由硅藻形成的生源硅在沉降过程中平均只有15.5%被分解重新进入水体,其余的84.5%可被埋葬而形成沉积物.而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硅通过沉积物-海水界面返回到水体中的速率也小于生源硅的沉积速率,这进一步证明了海水中的硅不断向沉积物迁移,导致水体中硅含量持续的低水平,进而使Si成为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