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21.
以俄罗斯两个铍矿开采区的环评数据为例,分析铍矿在开采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提出了不同时期防治污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2.
岩溶区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溶是地下水地质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隧道建设面临的不良地质现象之一。正在建设中的某高速公路隧道出口段岩溶地质作用强烈,溶隙、孔洞发育,且受构造变形及后期淋滤溶蚀作用强烈,力学强度低,岩性复杂。其角砾状粘土岩和水云母粘土岩多已泥化成粘土,遇水易膨胀。岩溶区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是该隧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结合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仿真模拟对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围岩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位移及速率变化特性表明,在监测时段内隧道围岩无趋于稳定的迹象。施工动态力学数值仿真模拟表明,在初期支护条件下,围岩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塑性破坏区,两隧道之间(间距45.0m)围岩破坏接近度达到0.70,最大竖向位移达到3.0mm,表明隧道全断面施工时,两隧道相互作用影响程度较大。为确保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护方案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23.
本文针对我省自动气象站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从传感器工作的基本原理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4.
赵瑜  李晓红  卢义玉  康勇  陈陆望 《岩土力学》2008,29(10):2871-2876
岩石材料本质上是一种物理非线性的材料,在深埋条件下,隧道围岩系统的变形还表现出几何非线性,这两种非线性机制的相互作用使得围岩系统的卸荷演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根据重庆某深埋隧道围岩实际情况,运用FLAC3D三维显式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建立了摩尔-库仑剪破坏与拉破坏复合的应变软化模型,采用大变彤方法对深埋隧道围岩系统卸荷进行数值仿真,引入混沌动力学理论对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进行整合,提取了围岩系统演化过程中特征点演化时间序列的Lyapunov指数,对其混沌形态进行了研究.实例分析表明:深埋隧道围岩系统卸荷演化呈现典型的混沌性态,且系统演化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5.
李晓红 《新疆地质》2008,26(2):180-183
阐述了中新生代山间坳陷盆地--新疆和什托洛盖盆地的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盆地具有完整独立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系统,为正向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的渗入型盆地.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水文地质淋滤作用,存在含铀含氧水不断渗入补给,认为在地下水交替缓慢的水动力区有利于形成砂岩型铀矿,分析了盆地的铀成矿条件,并优选出铀成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26.
本文针对矿井煤层瓦斯抽放及防突中煤层透气性差,瓦斯抽放率低等问题,按照高压水射流技术应用的原理,设计了应用于抽放钻孔中切割煤体的高压水射击流装置,并在现场对喷嘴和射流器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射流方向采用+100,喷嘴直径为1.5mm,切割速度为0.2m/min,泵压为30MPa时,水射流切割钻孔中煤体效果最佳;煤层采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缝后,钻孔预抽瓦斯的抽放率提高了18.8%,抽放时间相对缩短90%以上。因此,该项技术对于煤层瓦斯抽放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王成  林胜  李晓红 《岩土力学》2007,28(Z1):74-78
针对超长群桩使用较多而深入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并完成了不同桩间距的3组超长群桩模型试验。通过超长群桩模型试验数据分析了超长群桩的荷载传递机制和承载力特性,得到了超长群桩侧阻力与桩间距的关系、超长群桩承载力与桩间距的关系以及超长群桩效应系数与桩间距的关系。通过超长群桩轴力分布研究了超长群桩的有效桩长问题,其结果对于超长群桩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赵瑜  李晓红  顾义磊  陈陆望  李丹  陈浩 《岩土力学》2007,28(Z1):393-397
隧道失稳和维护困难是高地应力隧道的普遍问题,对隧道的支护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从地下工程岩体应力环境变化和岩体强度变化的角度探讨了高应力隧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制。根据重庆某深埋隧道围岩实际情况,运用FLAC3D三维显式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建立了摩尔-库仑剪破坏与拉破坏复合的应变软化模型。通过隧道的三维数值计算,分析了高应力环境下隧道周边塑性区分布、应力场、位移场等的分布特点,得到了高应力隧道围岩在高地应力环境下的破坏规律。通过物理模型验证了高应力隧道围岩的破坏特点,并进行了超载试验,将其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9.
渤海沿岸风暴沉积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沿岸是风暴潮常发地区之一.温带气旋和热带风暴作用形成该区的风暴沉积体.研究风暴沉积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探讨全新世以来风暴作用对沿岸地质环境演化影响及沉积模式.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历史资料研究,综合研究渤海沿岸风暴潮动力环境.渤海沿岸的风暴沉积体表现为滨岸沙堤、贝壳堤、风暴沉积砂层等地质体.保护风暴沉积体,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减轻灾害的措施和对策,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0.
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可靠性分析的极限位移判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隧道和地下空间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价的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难点问题。针对隧道围岩-支护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的问题,采用以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变形位移为判据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位移的极限状态,提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极限位移的确定方法和大变形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极限位移的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了以DGM(2,1)模型和Verhulst模型为理论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位移预测预报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可靠性位移判别准则。其研究和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构建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位移预测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