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1999-2013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演变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复种是中国普遍的农业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必要。本文基于1999-2013年1 km×1 km旬SPOT-NDVI数据和3期耕地数据,利用S-G (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重建了农作物生长NDVI曲线;基于二次差分算法及相关阈值限定,提取了各时相复种指数;分析了1999-2013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 中国耕地复种指数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其中种植制度上43.48%的耕地实行一年一熟,56.39%的耕地实行一年两熟,仅有0.13%的耕地实行一年三熟。② 1999-2013年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整体上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加约为1.29%(P < 0.001);但空间差异明显,复种指数显著降低(P < 0.1)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2.12%,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交界地区,安徽中部,四川的成都平原,江西的鄱阳湖平原,湖南的北部和南部以及广西的中部;16.40%的耕地复种指数显著上升(P < 0.1),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东部,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西部,河北、山东和天津交界处,山东的山东半岛和湖北的江汉平原。③ 耕地复种指数年际变化率与地形起伏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起伏度增强,复种指数上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复种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42.
李子君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8,63(9):958-968
利用时间序列对比法分析了1961-2005 年潮河流域降水、径流、用水量、水利工程、 水土保持措施变化。结果表明: (1)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潮河流域年平均面雨量略有减 少, 但流域年径流量却呈明显减少趋势, 1991-2000 年的流域年径流量平均值为1961-1970 年 的90.9%, 减少幅度较大; (2) 潮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主要与水利水保等人类活动有关。利用 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评估了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对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 1981-1990 年、 1991-2000 年、2001-2005 年、1981-2005 年, 受水利水保措施影响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分别 为1.15、0.28、1.10、0.79 亿m3, 水利水保措施减水效应分别为31.99%、7.13%、40.71%、 23.79%。水利水保措施对枯水时段的减水效应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3.
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李秀彬 《地理科学》1999,19(3):254-257
在刻划复杂现象的方法中,图像媒体往往能比数值指标传递更多的信息,且由于直观、形象,而更具有说服力。运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探索了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通过与数值型综合测算方法的比较,说明了它在刻划地区差异上的准确性,而且在反映地区差异的空间表现上具有优势。作为一种描绘空间过程总体趋势的手段,该方法在研究其它“区域重心转移”问题上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国际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98,自引:3,他引:95  
国内外有关土地资源的综合研究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应用基础学科——土地科学。进入90年代,在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化过程中,着眼于土地动态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被列入核心研究领域;最近,旨在更好地掌握土地质量变化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LQIs)研究又被土地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几大国际组织确定为优先研究项目。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源起、概念框架、最新进展及在研项目的情况。  相似文献   
45.
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秀彬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1):1124-1129
将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升降这两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整合在一个过程中,解释变化机制的理论,有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还有若干理论性假说。这些假说又常常与一些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命题联系在一起,扩充为解释人地关系的假说。综述了解释农地利用变化的四大假说(包括基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土地面积持续扩张假说、博斯鲁普的需求诱发型集约化假说、吉尔茨的集约度弹性假说、土地利用粗放化假说)和农地利用环境效应的三大命题(包括农地面积扩张造成土地退化、优质土地的集约化间接促使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改善、农地利用粗放化和弃耕促使环境和生态恢复),以及围绕这些假说和命题的争论和实证研究,旨在为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构建、模型模拟及愿景设计提供学术依据。  相似文献   
46.
本文利用研究区2004–2014年统计资料,运用ESDA方法从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两方面对森林转型空间分异进行测度,并在DPS环境下构建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森林转型的影响因素效用,为科学认识山区森林转型发生机制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空间形态转型和功能形态转型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0336、0.2323,表明森林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功能形态转型整体全局Moran’s I高于空间形态转型,前者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各时段全局Moran’s I指数呈上升态势,两者空间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强。(2)森林空间形态转型的冷热点格局演化特征稳定,表明县级行政单元间森林数量增加的空间差异小;功能形态转型的县域热点数目上升,热点以西缘为集中分布区逐渐演变至东北缘为中心的连片发展模式。(3)森林的空间形态转型和功能形态转型均受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比影响效用最大,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是驱动区域森林转型的主要因素,凸显了经济增长在山区森林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未来,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是促进山区森林转型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7.
Land cir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hat can be utilized to enabl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t a moderate scale.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o explor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land circulation and the factors that drive these variations 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increase the vitality of the land rental market.An initial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land circulat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169,511 farm households between 2003 and 2013.The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 system advocated by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was utilized for this analysis,and Heckman two-stage models were developed and estimat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driver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land circulation at the national scale and at the levels of different terrain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rate of land circulation in China rose from 15.09% to 25.1%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period,an average rate of 0.8%.More specifically,data show that the rate of land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of China has been higher than in the north,that the average land rental payment was 4256.13 yuan per ha,and that 55.05% of households did not pay such a fee during the land circulation process.In contrast,the average rent obtained was 3648.45 yuan per ha nationally even though 52.63% of households did not obtain any payments from their tena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land quality,geographic location,transaction costs,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land circul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Specifically,the marginal effects of land quality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were larger in the plain regions,while transaction cost was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land circulation in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regions.The signal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rent-free land circulation,is indicative of a mismatch that has led to the marginalization of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higher transaction costs that have reduced the potential value of land resources.Thus,a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farming continues to rise across China,the depreciation of land assets will become irreversible and the phenomenon of land abandonment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regions in the future.The transaction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 rental market should be reduced to mitigate these effects by establishing land circulation intermediaries at the township level,and the critical issues of land abandon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regions should arouse more attention.  相似文献   
48.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理解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13年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169511个住户样本,本文揭示了中国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识别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促进土地流转提供科学参考。结果发现:① 2003-2013年间,土地流转率从17.09%上升到24.1%,年均增幅近0.7个百分点;南方土地流转较为活跃,比如福建等地流转率超过30%,而北方土地流转率较低;② 转入土地支付租金平均为283.74元/亩,55.05%的转入户并未支付租金;相反,转出土地获得租金为243.23元/亩,52.63%的农户转出土地未获得租金;目前中国土地的“零租金”流转率超过50%;③ 土地质量、地理区位、交易费用、家庭及村庄特征等对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影响;土地质量和地理区位在平原地区的边际效应较大,但在丘陵和山区,交易成本已成为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土地“零租金”流转的实质是土地资源错配的一种表现,丘陵和山区边际化及交易费用偏高降低了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政府应努力降低土地流转中面临的各类交易费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补偿机制,同时关注丘陵和山区的土地资产贬值和撂荒现象。  相似文献   
49.
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地理学期刊主编笔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指导全国地理学者了解地理学发展动态和地理学期刊的办刊方向,中国地理学期刊的主编通过笔谈,阐述自己对于地理学研究与期刊发展方向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1) 地理学在国家建设、学科发展方面的发展战略和研究重点;(2) 地理学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目前存在的问题;(3) 地理学主要期刊的办刊方针和选题侧重。  相似文献   
50.
近20年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资源质量和产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图,分析1980s末至2005年末中国农业主产区内耕地资源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变化做出宏观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2005年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①为9 321.96万hm2,较1980s末增加175.53万hm2。2)耕地在空间上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格局。北方的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区、松嫩平原区和三江平原区为耕地净增加区,共增加354.41万hm2,各区分别增长10.29%、19.10%、10.91%和14.14%;偏南部的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华南蔗果区和四川盆地区为耕地净减少区,各区分别减少2.17%、2.00%、3.15%和5.61%。3)根据土地资源图对耕地质量的划分结果,20年间农业主产区内耕地面积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导致一等耕地减少3.24%,二、三等耕地和宜林宜牧地分别增加2.91%、7.81%和14.10%。4)考虑各区耕地复种指数和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耕地单产数据进行耕地产能的核算,结果显示,在耕地数量净增1.92%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产能依然下降0.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