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台湾海峡南部及附近海域夏季的陆架-陆坡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洪鹰  李立 《台湾海峡》1999,18(2):159-167
根据1994年8-9月在南海东北部开展的环流调查合作研究的现场数据,发现并初步讨论了台湾海峡南部及附近海域夏季所存在的陆架-陆坡锋的情况,着重指出夏季的坡折锋的结构较冬季更为复杂,其强度和范围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2.
中国沿海部分海区贝毒毒素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90年代以来 ,中国沿海的赤潮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增加趋势。其中有毒赤潮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有毒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能够在海洋生物中累积 ,影响海洋水产品品质 ,并对人类健康和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造成威胁[1]。对我国沿海部分地区海洋生物的陆续调查也表明[2 ,3] ,由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已经对我国沿海的一些贝类造成污染。本文通过对中国沿海部分海域贝毒毒素污染状况的调查 ,分析了这些地区的贝毒毒素污染状况 ,其中重点对胶州湾进行了长期定点监测 ,并与胶州湾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83.
台湾海峡南部的海洋锋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李立  郭小钢  吴日升 《台湾海峡》2000,19(2):147-156
通过近期水文观测,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台湾海峡南部冬、夏季匀有明显锋面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锋面发育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影响本海区的水系主要有韩江冲淡水、上升流、南海水、和黑潮水等。它们的交汇形成了韩江冲淡水羽状锋、台湾浅滩上升流锋、黑潮锋、以及陆架/陆坡锋等的三维锋结构。韩江冲淡水和上升汉对夏季海崃南部浅海峰  相似文献   
84.
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疏导区政策出台的社会背景,梳理政策的详细内容,并以广州市荔湾区源溪社区流动摊贩疏导区为例,分析了疏导区的实践效应及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疏导区政策是政府根据历史经验、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出台的治理流动摊贩的手段,为摊贩提供了进入门槛低的合法经营空间,重新塑造了流动摊贩的空间分布和社区商业体系,提升了摊贩的认同感,便于城管规范管理,满足了更大范围的消费需求,存在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因噪音污染、管理不善等问题,疏导区的设立阻碍了社区环境的提升。由于用地临时性的弊端和所在社区定位升级的发展需求,源溪疏导区被要求撤销。案例显示:由于疏导区占用公共空间和所涉不同群体的利益无法协调等问题,疏导区政策并未帮助摊贩实现从非正规经济到正规经济的转变。因此,城市管理者可通过建立第三方组织,为疏导区利益相关群体建立沟通机制,合理地进行疏导区的选址和管理。  相似文献   
85.
Sea 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Coupled climate system models are indispensable tools for the study of sea ice, its internal processe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components, and projection of future change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simulation of sea ice by the 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 Grid-point Version 2 (FGOALS-g2), in 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with a focus on historical experiments and late 20th century simulation. Through analysis, we find that FGOALS-g2 produces reasonable Arctic and Antarctic sea ice climatology and variability. Sea ic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re well captured. The decrease of Arctic sea ice extent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is reproduced in simulations, although the decrease trend is lower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Simulated Antarctic sea ice shows a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cycle with high accordance to the amplitude of winter-summer changes. Large improvement is achieved as compared with FGOALS-g1.0 in CMIP3. Diagnosis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forcing on sea ice reveals several shortcomings and major aspects to improve upon in the future: (1) ocean model improvements to remove the artificial island at the North Pole; (2) higher reso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model for better simulation of important features such as, among others, the Icelandic Low and westerly wind over the Southern Ocean; and (3) ocean model improvements to accurately receive freshwater input from land, and higher resolution for resolving major water channels in the 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  相似文献   
86.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古亚洲洋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叠置部位,受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与岩浆作用的共同影响,其岩石圈结构复杂,为获得该区域的岩石圈的电性结构特征,以MT成果数据管理系统为技术手段,开展岩石圈尺度范围内的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笔者基于MT成果数据管理系统的查询、检索等功能,提取出研究区的壳—幔电性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到了研究区的壳内低阻层分布特点与岩石圈厚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的岩石圈的电性结构特征为:1岩石圈的厚度呈现"西厚东薄"的变化特征;2不同盆、山结构表现出不同的岩石圈隆凹特征;3镜泊湖火山岩分布区对应软流圈的隆起区,其隆起可能与岩浆上涌有关。这些信息的获取为区域构造演化及动力学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7.
星族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简单星族为例介绍了演化星族合成的算法,并总结了在演化星族合成中常用的恒星演化库,光谱库,初始质量函数和合成判据,最后简要讨论了目前星族合成中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8.
星族合成     
以简单星族为例介绍了演化星族合成的算法 ,并总结了在演化星族合成中常用的恒星演化库 ,光谱库 ,初始质量函数和合成判据 ,最后简要讨论了目前星族合成中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
基于城市发明专利授权数,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了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揭示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呈现由东南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而以西藏各市及青海、新疆部分城市为主的西部城市创新能力最弱,空间集聚性显著;创新能力高-高集聚的地区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低-低集聚的地区为西部及东北地区。2)影响因素方面,各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较好,显著区域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财政投入、人才要素、经济基础、经济外向度、金融环境、信息化水平,除财政投入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之外,其他因素皆同时存在正负相关效应;各自变量指标回归系数区间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3)主导因素方面,东南部城市创新能力受经济基础影响较大,而东北以及西部城市受金融环境影响较大。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创新政策时需要考虑不同城市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中国城市创新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0.
用1993~1999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 分析了南海海面高度距平场(SSHA)的平均周年变化; 结合历史水文资料, 反演了多年平均的逐月海面动力地形; 探讨了南海动力地形及其所反映的上层环流季节特征和演变规律. 分析表明, 南海大尺度环流的周年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 冬季(11~2月)南海环流表现为以北部气旋环流为主的气旋型双圈结构, 相关的特征还包括吕宋海峡的黑潮入侵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外海的东北向离岸流. 春季(3~4 月)气旋型双圈结构解体, 北部的气旋型环流依然维持, 南部环流则向反气旋型演变, 大尺度环流结构呈现偶极子特征. 夏季(5~7 月)和秋季(8~10月)海盆内部不存在明显封闭的大尺度环流, 环流以西南-东北流向的季风急流为主要特征, 但夏、秋流态有较大差别. 5~7 月季风急流贴中南半岛北上, 在海南岛东南18°N附近沿地形折向东形成反气旋型弯曲, 穿越南海后再折向东北. 8~10 月季风急流在13°N附近即离开中南半岛海岸进入海盆中部, 其流态转变为气旋型. 在春、夏、秋三季, 黑潮的入侵都不明显. 上述变化规律显示南海环流的动力调整在季风盛期过后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