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乌龟红血细胞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乌龟骨髓、脾脏、肝脏等组织涂片的观察研究,发现骨髓是乌龟红细胞主要的造血器官;红血细胞的发育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着重描述了各阶段红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乌龟红血细胞的发育及命名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2.
管角螺、细角螺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管角螺、细角螺鳃组织为材料,经过秋水仙素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观察分析获得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管角螺核型公式为2n=60=44m+10sm+6t,染色体总臂数NF=114。细角螺核型公式为2n=42m+10sm+2st+6t,总臂数NF=112。两种螺的全套染色体中未发现次缢痕、随体,也无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33.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水体中引入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检测主要水质因子,测定凡纳滨对虾对主要环境因子抗逆性,研究微藻对水质和凡纳滨对虾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牟氏角毛藻可明显改善对虾育苗水体的水质,提高幼虾的抗逆性(P<0.05)。牟氏角毛藻浓度为0.6×108~1×108/L时,实验组氨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37.29%~46.32%,亚硝酸氮含量降低48.65%~62.70%,化学耗氧量(COD)值降低9.99%~12.19%;实验组育苗成活率达78.7%~84.0%,对照组育苗成活率46.0%;在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甲醛抗逆性实验中,实验组幼虾成活率分别为75%~80%、75%、75%~85%、65%~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34.
对绿海龟(Chelonia mydas)外周血细胞的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经Wright’s染液染色,可鉴定出红血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七种血细胞。其中红血细胞数量多,长椭圆形,具圆核。白细胞数量少,多为圆形,分无颗粒型白细胞和颗粒型白细胞两种。无颗粒型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细胞质中无特殊颗粒;颗粒型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质中具有特殊颗粒。在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较少。绿海龟的淋巴细胞可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两种类型。在外周血细胞中可观察到分解、解体状态的红血细胞,还可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血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偶尔可见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提示红血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35.
利用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索溶液。取头肾细胞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星斑裸颊鲷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48t,NF=48.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属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36.
于罗非鱼鱼苗培育水体中引入不同浓度的硝化细菌,检测主要水质因子,测定罗非鱼与抗病力有关的酶的活力,研究微生态调控对水质和对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硝化细菌浓度为100/L时,氨氮含量相对于对照组降低25.05%,亚硝酸氮含量降低45.16%,COD值降低12.33%,差异显著(P<0.05);鱼苗培育成活率相对于对照组高7.58%,体长增加22.18%,体重增加46.15%;幼鱼的抗菌酶、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8.60%、59.19%和49.89%,差异显著(P<0.05),组织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差异不显著。表明不同浓度的硝化细菌可显著改善罗非鱼苗培育环境的水质,增强罗非鱼苗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37.
虾池微藻定向培育及其对养殖环境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藻三级扩大培养技术,将在对虾养殖池选育的波吉卵囊藻Oocysits borgei引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高位养殖池,并检测养殖环境中微藻群落结构、水质因子、对虾抗病力相关因子、对虾生长情况,研究了以微藻生态调控为主的对虾防病技术。结果表明:养殖前、中、后期,波吉卵囊藻平均生物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分别为98.02%、78.89%和45.12%,成为虾池中的绝对优势种;作为优势种的持续时间长达77 d。波吉卵囊藻为主的微藻群落控制的水质较稳定,实验池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较对照池低。对虾的血细胞数、溶菌(LSZ)活力、抗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均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血清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池对虾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可见,通过微藻的定向培育方法来优化虾池微藻群落结构,可改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38.
龙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龙虾属。已知全球共有19个种类[1],我国沿海有中国龙虾(P.stimpsoni)、锦绣龙虾(P.orna-tus)、波纹龙虾(P.homarus)、密毛龙虾(P.peni-cillatus)、日本龙虾(P.japonicus)、杂色龙虾(P.versicolor)、少刺龙虾(P.echinatus)和长足龙虾(P.longipes)等8种。由于龙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故被人们视之为海中珍品。至今世界上龙虾养殖苗种来源仅局限于天然捕捞。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且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龙虾已供不应求,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开展龙虾的人工繁殖势在必行。对龙虾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开始较…  相似文献   
39.
利用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星斑裸颊鲷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48t,NF=48,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属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0.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种群累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小球藻(Chorellavulgar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isoculata)、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等不同饵料微藻对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tipicus)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rotundiformis)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两种轮虫在生态条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15和20,大水体培养时,其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分别是15~20和10 ~30。饵料微藻对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一致。小球藻培养效果在4种饵料微藻中最好,其生长率明显高于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波吉卵囊藻培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