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澜沧群变质变形过程的厘定有助于揭示澜沧江构造带的演化历史.通过对双江-惠民地区出露的中-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与高压变质岩系的"构造-变质"双重解析,发现澜沧群变质岩系:(1)以挤压体制下的褶劈理S2为区域性面理,浅变质岩系中石英脉条带代表的面理S1与层理S0产状一致,并在第2期强烈压扁后与S2近平行;(2)构造样式与变质变形期次在研究区域内基本一致,表现为二叠纪-三叠纪两期次中深构造层次透入性变形为侏罗纪-新生代浅-表层次变形所叠加;(3)高压变质岩记录了两个期次的深层次构造变形,电气石与石榴石变斑晶具有明显的两阶段生长模式,核部(M1aD1a)可能代表了峰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边部代表折返过程中的蓝片岩相(M1bD1b)阶段.高压变质岩与浅变质岩第2期(M2D2)构造层次及变形样式一致,代表折返后的挤压拼贴过程,两者的剪切型褶劈理S2均指示上盘S向的剪切滑动.结合新生代三江地区发生的近90°块体旋转,恢复第2期为上盘指向E的逆冲剪切作用.通过对幸福变质石英砂岩白云母、小黑江多硅白云母和蓝闪石的40Ar-39Ar定年,以及对前人小黑江蓝闪石40Ar-39Ar年龄的重新解释,共厘定出澜沧群4个构造阶段:(1)高压变质岩第1期晚期(D1b)蓝片岩相变质作用(~250 Ma);(2)第2期(M2D2)中层次挤压(215~214 Ma);(3)浅变质岩系第3期早期(D3a)N-S向纵弯褶皱(111.9~103.7 Ma)与晚期(D3b)逆冲(~82.28 Ma);(4)第4期近E-W向纵弯褶皱(新生代,很可能晚于59.18 Ma).   相似文献   
22.
增生杂岩带1∶5万地质填图的理论与方法是目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亟待解决的难点。1∶5万地质填图是调查增生杂岩的地层组成、拼贴结构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手段,也是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羌塘中部角木日一带出露典型的印支期增生杂岩,按照物质组成与构造调查并重的原则开展了1∶5万地质填图与1∶1万构造-岩性解析填图。发现增生杂岩物质组成具有基质-岩块的拼贴结构,边界为俯冲期形成的脆性、脆-韧性及韧性剪切断层,基质由大陆斜坡-洋底环境的细碎屑沉积岩及强面理化构造岩组成,岩块为洋岛蛇绿岩残块、基性岩脉残块、海山碳酸盐岩残块、外来岩块等。其以俯冲期后收缩背景下的缩短褶劈理S2为区域面理,并叠加有造山期后陆内浅层次变形。地质图图面表达采用了"三元"与"四要素"方法,客观表达了该杂岩的组成与结构。上述实践提出了当前增生杂岩带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及填图单位划分与图面表达的方式,有益于探索我国现阶段造山带地质填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北京西山中新生代多期次变形强烈,是探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构造解析及EBSD组构分析表明,黄院奥陶系发育4个期次变形,第2期NE-SW向挤压变形为主体构造样式.第1期为顶面指向SEE的简单剪切,透入性面理S1已基本置换层理S0,伴生110°~120°缓倾拉伸线理;自北向南,第2期变形可划分为纵弯褶皱亚带和逆冲剪切亚带,褶皱倒伏趋势和剪切条带显示上盘向SW逆冲;第3期为沿面理S2发生的NNW向正断层式滑脱,第4期为近N-S向陡倾正断层系.依据卷入变形的闪长岩脉最年轻锆石U-Pb年龄峰值(~116 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1)黄院奥陶系第1期SEE向剪切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2)第2期晚白垩世NE-SW向挤压变形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之后的陆陆汇聚相关.   相似文献   
24.
当前,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的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创新性认识。二者过渡期间常常发生陆壳俯冲。然而,该俯冲具有什么样的构造变形特点,并如何影响造山带演化过程,长期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文中选择曾发生了陆壳俯冲的两个新生代时期的造山带(中国台湾造山带和雅鲁藏布江造山带)和一个中生代时期的造山带(羌塘造山带)开展研究,以期阐明陆壳俯冲的独特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和造山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陆壳俯冲常常在造山带形成双层结构,上部为一套由史密斯地层组成的逆冲叠瓦扇构造体系,下部为一套具“岩块–基质”结构特征的俯冲杂岩。双层结构的上下部分物质组成相似,均以斜坡相–海底扇相沉积为主,也有陆棚相沉积。因此,由于构造变形时间相近,双层结构应是由同一套被动陆缘物质俯冲形成的深浅不同的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在陆壳俯冲过程中,早期的斜坡–海底扇俯冲是形成双层结构的主要因素。后续的陆棚俯冲则对碰撞作用的发生起到了主导作用,从而使应变逐渐向克拉通内部扩展,形成前陆褶皱–冲断带。随着碰撞作用的持续,双层结构常常遭到构造破坏,深部的俯冲杂岩因此得以剥露至浅表。因此,文章的研究强调了陆壳俯冲和深俯冲物质的折返在造山带演化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王根厚  李典  梁晓 《地学前缘》2023,(3):242-261
造山带可分为增生型、碰撞型和板内型3种类型。增生型造山带由于能最大程度保存大洋俯冲过程中的地质信息,对反演古洋盆的俯冲碰撞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识别增生型造山带所包含的海沟、增生杂岩、弧前盆地、岩浆弧和弧后盆地等古俯冲带基本单元,是阐明其大地构造意义的关键。其中,增生杂岩作为大洋俯冲增生的主体产物,其内部物质组成、平面和垂向结构,以及所记录的构造变形变质历史等信息,可直接揭示汇聚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和增生造山历史。南羌塘增生杂岩是近年来在西藏中部新识别出的地质单元,是解答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羌塘中央隆起的成因等科学问题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资源和能源意义。然而,该套杂岩在大地构造属性、动力学过程、精细的俯冲带结构以及深部地质过程等方面仍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因此开展古俯冲带识别、增生杂岩物质和结构精细研究以及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探讨等研究,以期阐明南羌塘增生杂岩的组成、结构及地质演化,为研究资源、能源成矿背景及勘查布局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发现,羌塘地体中部保留着相对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包含陆缘弧、弧前盆地、海沟斜坡盆地、含高压变质岩增生杂岩等构造单元,证实了羌塘中部古俯冲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26.
西藏玛依岗日地区侵入脉岩为辉长岩,通过采集辉长岩样品,观察显微照片,并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测试。结果表明:Na2O与K2O含量变化范围不大,全碱(K2O+Na2O)含量为186%~411%,样品K2O/Na2O值的范围为025~066。岩石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铕无正负异常。总体富集Hf、La、Nd、Ti,亏损P、Yb、Y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受到硅铝质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辉长岩围岩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浅变质岩系以及早二叠世晚期之后的地层中不发育岩墙群的事实,而且根据前人对藏北羌塘南部地区基性岩墙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年龄约束,推断研究区内南北向辉长岩可能为古特提斯洋拉张初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7.
陆面模式中土壤和植被经验参数随机误差的传播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晓  戴永久 《大气科学》2010,34(2):457-470
数据质量问题和模式参数化方案的非完备性是陆面模拟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本文将高斯误差传播原理 (Gaussian Error Propagation, GEP) 应用于通用陆面模式 (the Common Land Model, CoLM), 研究关键的植被和土壤属性参数随机误差在模式中的传播, 确定由此类误差导致的CoLM模拟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 (1) 基于本研究给定的土壤和植被参数的不确定性, CoLM模拟的表层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和植被蒸散通量 (植冠蒸腾+地表蒸发) 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1%、 34.07%和5.58%; 砂土和稀疏森林上模拟效果最差。土壤参数随机误差对CoLM模拟的影响高于植被参数, 而土壤水文参数 (孔隙率、 饱和基质势、 气孔尺寸分布指数和饱和导水率) 对各模拟量不确定性的贡献率均远大于热力参数 (饱和反照率和热容)。对于本研究涉及的所有模拟变量而言, 最关键的参数均是气孔尺寸分布指数b, 这可能与描述基质势与体积水含量关系的函数有关, 其次重要的是砂土的孔隙度和粘土的饱和导水率。混交森林上的根深分布和苔原上的动力学粗糙度对蒸散通量贡献显著。本身相对误差大的经验参数对CoLM模拟不确定性的贡献不一定多。 (2) 干燥条件下 (表层液态水饱和度小于0.1) 土壤温度的不确定性大; 相变发生时刻附近 (表层土壤温度在0℃附近且表层液态水含量大于0) 土壤湿度不确定性显著; 蒸散通量的不确定性随本身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在相对温暖干燥环境中 (表层土壤温度高于280 K且表层液态水饱和度小于0.3) 其不确定性最高。研究证实, GEP能够辨识CoLM中需优先提高观测精度的关键参数和关键参数化过程, 对陆面模拟的参数选定、 不确定性评估和模式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CLDAS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及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 V1.0)由陆面驱动数据融合和陆面模式模拟两部分组成。基于驱动数据,选取Canmunity Land Model 3.5(CLM3.5)作为CLDAS V1.0系统的陆面模式进行模拟试验,并对土壤模拟结果进行评估。利用2013年经过质量控制的中国气象局业务化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实况数据、青藏高原试验观测数据及国际同类产品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各省以及全国平均结果看,相关系数普遍在0.8以上,偏差基本为-0.04~0.04 mm3·mm-3,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04~0.05 mm3·mm-3,在青藏高原地区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精度也有一定提高。总体而言,模拟结果已达到较高精度,数据集产品对中国区域干旱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不同陆面模式对我国地表温度模拟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CLDAS大气驱动数据驱动CLM3.5陆面模式和3种不同参数化方案下的Noah-MP陆面模式模拟得到的地表温度,利用中国气象局2009-2013年2000多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地表温度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看,模拟地表温度与观测的偏差及均方根误差均呈季节性波动;从空间分布看,模拟地表温度与观测的偏差及均方根误差在中国东部地区相对于中国西部地区更小。选择Noah-MP陆面模式3种不同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Noah-MP模式的非动态植被方案不变时,考虑植被覆盖度的二流近似辐射传输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优于考虑太阳高度角和植被三维结构的二流近似辐射传输方案Noah-MP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选择动态植被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优于选择非动态植被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总体而言,考虑动态植被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优于其他两种参数化方案的Noah-MP陆面模式以及CLM3.5陆面模式模拟的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30.
羌塘中央增生(变质)杂岩带地层的解体有助于厘定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和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的时空演化过程。长期以来,该缝合带三叠纪地层研究薄弱,已有认识缺乏与洋陆俯冲古地理格局的联系。蓝岭高压变质带北侧3个露头中新发现一套中—晚三叠世台地相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硅质岩沉积组合,它们以断块状叠置于中二叠世蛇绿混杂岩之上,内部层理近水平状,层序并未倒转,但顶底不全。依据岩性组合、相对层厚和化石分布,将层序较完整的西南侧岩块大致划分出三个沉积亚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礁相。边缘礁相砾屑、生屑灰岩中含丰富的六射珊瑚化石,已鉴定出的珊瑚总计6属1种,分别为Conophyllia sp.,Omphalopylliasp.,Coryphylliasp.,Pamirastraeasp.,Margarophylliacf.capitata,和Craspedophylliasp.,指示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诺利期。通过对羌塘盆地中—上三叠统的对比,发现北羌塘地体、中央增生杂岩带和南羌塘地体分别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构造接触关系及地层特征综合显示蓝岭北侧的中上三叠统代表北羌塘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沉积,具体类型为增生楔上叠盆地。结合区域内中上三叠统的产出背景和生物化石时代,推测古特提斯洋闭合于晚三叠世诺利期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