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The effect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factors-temperature(T),dissolved oxygen(DO),salinity(S) and pH-on the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 of natural seawater were studied in laboratory.The results show an indistin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our factors and the ORP,but they did impact the ORP.Common mathematical methods were not applicable for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Therefore,a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 method was developed.The degrees of correlation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GRA and the va...  相似文献   
32.
采用电化学阻抗和恒电位阶跃技术研究了金属铂和镍电极在含油氯化钠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特征,测量了不同含油量体系中电化学信号的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等效电路.实验结果表明,同样条件下多孔电极比平面电极的电化学信号响应显著,泡沫镍电极与铂黑电极相比对含油量的响应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3.
谭先锋  王佳  雷丽丹  况昊  高红灿  王伟庆 《地球科学》2016,41(11):1893-1908
古近纪早期,地球上发生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气候(PETM)事件,严重影响全球碳循环过程和海陆生态环境系统.依据普通薄片、元素分析、碳同位素、TOC等实验结果.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济阳断陷湖盆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湖泊环境时空波动变化及其对PETM事件的响应,发现济阳断陷湖盆早期经历了多旋回的演化过程,湖盆中碎屑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分异作用同时发生,陆地风化作用和化学沉积物质分异指示了极热气候的变化过程;该时期湖水为逐渐咸化的盐湖环境,具有空间的分带性和时间的阶段演化性,湖水咸化是热气候事件发生的直接响应;湖泊的时空波动演化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极热气候(PETM)事件,该事件早期湖泊尚未完全咸化,浮游生物比较繁盛,早期浮游植物对12CO2的吸收,会导致短暂的湖泊古生产力较高,但是随着湖盆逐渐咸化,生物的活动存活较难,主要以旱生植物为主,古生产力降到最低.由于过量的12C吸收沉淀,造成湖泊沉积记录中的δ13C明显负偏,最大可达5×10-3.由此证实全球PETM事件影响了古新世-始新世之交济阳断陷湖盆的时空演化和物质分异过程.   相似文献   
34.
一、引言 南海是我国沿海最大最深的海域,中外学者曾作过一些研究。徐锡祯等用动力计算方法研究了南海的水平环流,首次给出了整个南海海域四个季度各层次的平均密度流图(如图2A、2B均引其动力计算结果)。该文给出的500米层(即中层)的环流与表层基本一致,并说明了南海环流有着较大的深度,至少在800米层的深度上,环流运动依然清晰可见。其动力计算的速度零面选为1200分巴。  相似文献   
35.
作者在1995年的硕士论文实验工作中曾研究了酸性介质中溴离子(Br-)对铁阳极极化行为的影响,发现电极电位到达一定值时,Tafel斜率会急剧减小,可以发生从约60mV到30mV的变化。根据循环极化和变化扫描速度两种实验方法得到的结果,作者认为这种Tafel斜率的变化应归因于Br-在铁表面上发生吸附和脱附的结果。基于以上观点,本文拟建立一个动力学模型,以期从理论上解释上述现象,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36.
某种合金元素与钢铁耐腐蚀性关系的研究世界上早有报道,但某几种合金元素同时对不同区带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则较少。在本文中,作者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合金元素与钢铁耐腐蚀性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般说来,在浪花飞溅区和大气区,增加Cu的含量耐腐蚀性能可以得到提高,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对于耐腐蚀性能来说,某种合金元素的作用虽然明显,但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有些因素人们尚未认识,有些因素虽已认识,但诸因素之间还有一些互相的制约,这些偶然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量与量之间的不确定性,这种关系即为相关关系。 对于相关性的这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不确定关系,我们首先可采用下式表达 Fs=f(Mn,P,Si,Cr,Mo,Al,Cu,V……) 然后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深人的研究。Fs为变量,f为函数,但変量不能用确定的函数式来表达。 研究相关关系的数学方法很多,但对于多元自变量最常用的是回归分析法,即通过得到的大量观察数据,寻找这些变量之间的统计规律性,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式,然后对所确定的方程式进行统计检验,最后进行预测,并给出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7.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寻找与开发富含H2SiO3等矿物质优质地下水已成为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昭觉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下水污染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地下水化学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昭觉地区富H2SiO3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及成因。【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全县富H2SiO3(≥25 mg/L)地下水均属于低矿化度偏碱性水,分布在基底岩石为玄武岩的6个片区,H2SiO3含量一般介于25.74~46.04 mg/L,pH含量一般介于7.4~8.58,TDS含量一般介于49.4~333 mg/L;(2)玄武岩地下水存在HCO3-Ca、HCO3-Ca·Mg、HCO3-Ca·Na、HCO3-Ca·Mg·Na、HCO3-Na等5种水化学类型,总体以HCO3-Ca · Mg为主,其次为HCO3-Ca,再次为HCO3-Ca · Na,三者分别占总采样点数的50.00%、25.76%、12.12%;(3)全县富H2SiO3地下水的形成受水岩相互作用、硅酸盐矿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可溶性、围岩裂隙发育程度、水源涵养及补给条件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水岩相互作用占据主导作用;(4)在后续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进一步揭示影响地下水中H2SiO3分布与迁移的因素。【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昭觉地区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及城乡优质水源地的建设提供依据。创新点:系统总结了昭觉县优质偏硅酸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和水化学特征;从形成条件与水岩作用的角度探讨了优质偏硅酸地下水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8.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气象预警信息三级发布平台设计理念及应用情况的阐述,重点介绍了本平台的技术框架、设计方法、业务流程及主要功能等方面。平台针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各种信息发布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B/S模式,建立三级(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多专业、多网络、一体化、综合性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为全区气象部门内及部门外的防灾减灾信息发布提供了便捷支撑。  相似文献   
39.
江苏省能见度的人工与自动观测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江苏省2011年全年逐时能见度的自动、人工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相当一致的统计特征,全省总相关系数0.73,一致率95.03%;但亦存在一定差异,整体上人工较自动观测数据偏大数公里,偏大程度在17%~55%,且空间差异显著;对不同条件下能见度的对比分析显示,自动与人工观测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最为接近,且二者差异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能见度自动与人工观测偏差长序列的初步分析,显示统计订正是可能的,但对于不同级别的能见度,自动观测相对与人工有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40.
水位校测对提高流体观测网的运行质量与监测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是规范井水位观测技术的关键环节。基于电极法的水位校测装置广泛应用于地震流体观测台站,其校测精度受到装置本身、使用者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为提高水位校测装置的测量精度,设计一种地震流体井下水位校测装置,采用多电极探针的校测探头,并设计读数模块,将各电极接触水面的电信号通过无线模块传输,触发蜂鸣器报警和指示灯显示。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