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7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Five diagnostic experiments with a 3D baroclinic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ECOMSED in couple with the third generation wave model SWAN and the Grant-Madsen bottom boundary layer model driven by the monthly sediment load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conducted to separately diagnose effects of different hydrodynamic factors on transport of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Bohai Sea. Both transport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Bohai Sea were numerially simulated.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cannot be delivered in long dista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idal current. Almost all of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re deposited outside the delt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ind-driven current, and only very small of them are transported faraway. On the basis of wind forcing,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re mainly transported north-northwestward, and others which are first delivered to the Laizhou Bay are continuously moved northward. An obvious 3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sediment transport is produced in the wind-driven and tide-induced residual circulation condition. Transport patterns at all layer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circulation structure, but there is apparent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pth-averaged sediment flux and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e phase of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bottom shear stress, both of which are proved to have a ten-day cycle in wave and current condition.  相似文献   
72.
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众多和沙山高大而闻名于世.到目前为止, 关于湖泊和沙山的成因问题尚存在不同的观点.实际上,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和沙山的形成与该地区地下水的循环交替问题直接相关.参照前人研究成果, 结合开展的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质调查, 探讨了湖泊和沙山的形成问题, 初步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主要接受来自东部雅布赖山区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和沙山地下水补给而形成; 高大沙山的形成与降水和地下水关系密切; 高大沙山与湖泊的形成和共存关系是先有沙山, 而后才形成湖泊, 沙山是形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73.
南海障碍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岩  王东晓  施平  郭佩芳  陈举 《大气科学》2004,28(1):101-111
对气候平均态的温度和盐度分析证实,夏、秋季南海南部上层海洋存在障碍层现象.决定障碍层出现的关键因素是净淡水通量,而障碍层的深度和厚度分布则受风场的显著影响,障碍层受混合层和等温层发展的调制.夏季,南海南部上层海洋在东南向Ek-man水平输运以及东侧下降运动双重因素作用下,较淡的水体在南海东南侧堆积,混合层底部高温水脱离混合层保留在等温层中,造成障碍层在南海东南侧最为深厚,达到30 m.最厚障碍层出现的位置和最厚"南海暖水"出现的位置几乎重合,障碍层的"热障"作用促进了"南海暖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4.
渤海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数值模拟与季相时空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HellermanandRosenstein全球风应力资料中的多年月平均风场资料驱动ECOM模型,设计了潮致、纯风生以及风与潮两者叠加三个数值实验对渤海海域风驱-潮致拉格朗日(Lagrange)余流的逐月时空分布与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季风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渤海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大小和方向,是影响余流流向和流速的重要因素。冬季,从渤海西岸到莱州湾海域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表现出一个大逆时针环流,辽东湾呈现顺时针方向流动,渤海中部存在一个弱的顺时针流环。夏季,整个渤海海域呈现顺时针流况,渤海海盆存在一微弱的逆时针涡旋,一支西南向流沿辽东湾东岸穿越渤海海盆,与起自渤海湾的东向流一起进入莱州湾。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主要受风的控制,潮汐则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5.
VLAN现已成为当前应用很广泛也很成熟的一种以太局域网技术,其技术的灵活性、网络安全性及便于实现的特性正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文章就虚拟局域网在兴安盟气象局局域网的具体实现与应用作一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从波浪能量的角度提出了混合浪成分的概念,给出了混合浪能量成分的表达式和波高成分的表达式,在西北太平洋的深水大洋和近岸浅水海域上,使用GEOSAT卫星高度计50个重复周期的观测资料,分别进行了海浪波高成分及其频率密度,频率密度累计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深水大洋波波高成分的概率密度统计曲线低而宽,混合波浪高H大于对应风速的充分成长波高H的累计率为88%,最可能波高是对应风速的充分成长波高H的1.5  相似文献   
77.
滨海核电厂环境功能区调整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核电站的建设导致电站附近海域现有使用功能与原有的环境功能出现矛盾,因此有必要进行环境功能区的调整。但由于核电发展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相关方面的标准、规范尚不完善,因此在针对核电用海进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调整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例如,混合区的确定问题、余氯和放射性废液的排放问题以及数值模拟的科学性等。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应的标准、规范提供依据,以便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78.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追溯胶州湾海岸线的开发史,比对胶州湾海岸线的历史变化,调查分析胶州湾海岸线的现状,分析胶州湾海岸线演变的驱动力,研究胶州湾海岸线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规划,从而为胶州湾海岸线的科学发展和持续使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9.
基于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通过将WAVEWATCH和SWAN (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模型嵌套的方法,数值模拟了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将总计10个月的数值模拟的有效波高、波周期和波向分别与相应的观测值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说明,有效波高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5.4cm,分散系数SI为0.240,相关系数为0.925;波周期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9s,分散系数SI为0.433,相关系数为0.636;波向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3.9°。计算的波高和波向与观测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由于第三代海浪模式本身的缺陷,导致所计算的波周期偏小。总体说来,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模式能较好地模拟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另外,还设计了6个算例以探讨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风场对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本文的数值方法和高精度的CCMP风场确实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80.
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律与传统多孔介质渗流规律存在本质的区别,裂隙岩体渗流具有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非连续性等特点,如何更好地刻画裂隙水渗流的这种特点是当前裂隙水数值模拟的热点与难点。介绍了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特性,对目前裂隙水渗流模型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主流数值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