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随着蒸汽吞吐开采方式进入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岩心、镜下薄片、测井、分析测试等多种资料,实现储层发育特征表征。研究区目的层属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流改道,砂体相互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强烈。优选充分反映储层性质影响因素的参数,基于经典的聚类分析软件平台,实现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评价。将目的层储层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4种类型,储层分类正判率超过85%。不同类型储层发育明显受沉积相控制,Ⅰ类和Ⅱ类储层多位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的位置,而Ⅲ类和Ⅳ类储层多位于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或前缘席状砂的位置。不同类型储层在转换热采方式时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2.
黔北桑木场背斜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珏  刘金海  陈云明 《贵州地质》2013,(2):132-135,146
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了习水桑木场背斜核部铅锌矿赋矿热液蚀变白云岩的稀土元素组成,并初步探讨了白云岩化与铅锌矿化间的关系。铅锌矿体旁侧工程中白云岩样品的测试显示:有部分样品Zn含量超过200×10-6,具有矿化显示;全部样品∑REE很低(∑REE=0.82~5.96×10-6),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δCe=0.37~0.68),除个别有矿化显示的白云岩样品具有正Eu异常(δEu=1.15~2.40)外,其余样品均具有负Eu异常(δEu=0.56~0.80)。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全部样品均呈现轻稀土富集特征。综合研究,认为白云岩化热液流体具有轻稀土富集及Eu和Ce负异常特征,而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本区铅锌矿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3.
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铁锰结核对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和有效性有重要影响。选择广西贵港覃塘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富含铁锰结核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筛分出不同粒径的铁锰结核(10~120目)和细粒径土壤(<120目)样品进行化学分析,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在铁锰结核和细粒径土壤中的分布分配规律和铁氧化物矿物的组成;(2)铁氧化物矿物对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Cd等重金属富集的影响;(3)重金属在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的赋存机制。研究发现,铁锰结核中的Fe和Mn以及Cd等重金属含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不断增加,说明Cd等重金属元素更倾向于在大粒径铁锰结核中富集;土壤中Cd等重金属总量的约90%赋存在结核中,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主要以结核形式赋存;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1%和4.94%,且结核粒径越大,针铁矿和赤铁矿含量越高;除Hg外,Cd等重金属含量与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赤铁矿的相关性稍优于针铁矿,表明铁氧化物矿物与富含铁锰结核土壤中的Cd等重金属元素富集密切相关。铁锰结核的存在既能促进Cd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又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为解释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Cd等重金属元素高含量、低生物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4.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点规模、布局、结构、功能等均发生了剧烈变化。城镇化不仅会直接影响本地区农村居民点利用,而且会对相邻地区农村居民点利用产生间接影响。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仅简单的把城镇化作为农村居民点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之一,鲜有研究系统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在剖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点利用影响理论机制的基础上,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个方面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了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以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表征指标,定量刻画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 2009—2018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出“双核驱动,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2)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城镇化加剧了农村居民点的粗放利用,但城镇化各子系统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的作用路径不同。人口城镇化对本地农村居民点利用的影响最大,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次之,社会城镇化影...  相似文献   
115.
通过阐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演变介绍了衰减关系的三种类型,其差别在于是否含有高频地震动震级饱和因子C3M2项和加速度近场饱和因子C5eC6M项;分析了这两个因子的由来和作用,并举实例说明,当场地所处的地震环境受高频地震动影响较小时,可忽略C3M2项的影响;而加速度近场饱和因子因包含了震源体尺度的影响,并与实际观测记录相符,是衰减关系必须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6.
采用滴片法制片-吉姆萨染色对雌性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雄性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杂交子代及其双亲的核型进行了研究,报道了在扇贝杂交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细胞遗传学现象,结果表明,栉孔扇贝染色体核型2n=38=6m+10sm+22st;虾夷扇贝染色体核型2n=38=6m+10sm+16st+6t;两者杂交子代染色体数目2n=38,但其染色体组型不符合预期型,不是简单地由两个亲本各自一套染色体组型组合而成,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多态性,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7.
陈雯  王珏  孙伟 《地理学报》2019,74(2):312-322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地区应对全球化、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又在促进区域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博弈论和政府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利益相关者和成本收益分析法,提出共享型、损益型、比较利益型三种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及其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并据此考察中国区域合作典范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交通、环境三个关键领域的合作博弈案例,深入阐释基于成本—收益的政府不同合作模式的合作动力、行为及其策略等,使之丰富区域一体化和城市政府合作等研究,也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