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吴时国,罗又郎,王有强,陆钧,郑范,孙绍先Holoceneglacial-marinesedimentationinthePrydzBay,Antarctica¥WuShiguo;LuoYoulang;WangYouqiang;LuJun;Zheng...  相似文献   
12.
南极普里兹湾柱样中石英颗粒的表面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NP951)13个层位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石英表面呈现出强烈的冰川运动和较弱的化学溶蚀-沉淀作用留下的表面特征,表明该沉积物主要是处于低能海洋环境中的冰碛物。石英颗粒因化学溶蚀-沉淀作用形成的组合表面特征的定量统计结果与矿物的X射线衍射和微体古生物的分析结果相对应,能较好地解释该海区经历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南沙综合考察队有关海洋沉积学十年科考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现代沉积作用过程,沉积地球化学,礁碳酸盐地质学,盆地分析,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根据底质的粒度分析结果,编制了南海表层沉积类型图。把南海的表层沉积划分为12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的展布与水深线的走势大体一致。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现代沉积、再造沉积、残留沉积和少量残余沉积组成。半深海—深海沉积中生物碎屑的组成和含量往往成为确定沉积类型的重要因素。受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随着水深增大,钙质与硅质生物碎清含量呈相互消长的关系,沉积类型因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广布的贝壳砂的化学组分、粒度组成、形成时代的研究以及对砂土进行直剪试验、高压固结试验、常规三轴剪切试验和动三轴试验,对贝壳砂的土力学性质及动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作了初步分析,获取了贝壳砂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并评价了地震作用下砂土液化的可能性,为海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基本的物理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6.
SurfacetexturesofquartzgrainsfromaoreatthePrydzBay,AntarcticaTX@王祥珍@吴时国@李传荣@陈虹勋@罗又郎SurfacetexturesofquartzgrainsfromacoreatthePry...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OneofthemostextensiveshelvesoftheworldlyingwithinthesouthernpartoftheSouthChinaSeaisthe1850000km2SundaShelflocatedbetweenthethreelargeislandsofSumatra,Borneo,JavaandmainlandAsia(LaFond,1966).ThenorthernpartoftheSundaShelfisseparatedfromtheJavaSeas…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永暑礁小■湖“南永3井”沉积柱样长5.90m,沉积物为泛灰黄的白色,岩性松散,未胶结,主要为粉砂质砂,少量为砂、砂质粉砂和粉砂-砂,常含小砾石。沉积物由珊瑚类为主的生物碎屑组成,分选性差,负偏态值和双峰态等均表明沉积物搬运距离不远、水动力条件较弱的特点。柱样底部 TIMS U系年龄为 1682±15 a B.P。对照有关文献,发现该井沉积跨越了小冰期D至现代气候最适宜期A等4个小气候期,其沉积物粒度百分含量变化趋势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提取280号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组合的信息,对岩心中浮游和底栖两大类有孔虫的分布、底栖有孔虫的组合、特殊属种的生态及复合分异度、优势度进行分析计算,重塑了本区沉积相,为雷州半岛南部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沉积古环境演化提供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0.
南沙群岛海区有机碳沉积作用与古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碳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本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晚第四纪的质量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时最大。有机碳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溶解氧浓度、粘土矿物含量、水柱深度和底栖混合强度,其中溶解氧浓度是最重要因素。底栖有孔虫的相对丰度,如Uvigerina和Bulimi-na,可用来指示溶解氧和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与海洋生产力关系极为密切,它可用来重建海洋古生产力的长期变化。采用Mller和Suess方程以及Sarnthein方程的计算结果与目前生产力值结果比较表明,后一种方法因充分考虑了溶解氧浓度和水柱深度而更接近现代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