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181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694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拔高度的变化对青藏高原表土δ13Corg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193个表土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分析,表明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28.57‰~-15.08‰的范围,平均值为-23.57‰。在海拔3 500m以下,同位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逐渐变轻,从-20.5‰逐渐减少到-28.5‰左右;3500m以上,同位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相反的趋势,从-28.5‰逐渐增加到-15.0‰左右。按照森林-灌丛-高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高寒荒漠的顺序,表土有机碳同位素是逐渐变重的。初步认为CO2分压和温度协同变化导致了有机碳同位素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92.
青藏东北部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孙广友  罗新正  R.E.Turner 《沉积学报》2001,19(2):177-181,206
用泥炭纹泥计年与14C测年相结合的新方法,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建立了系列完整、可信度佳和年尺度的高分辨率更新世末及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谱,时间跨度为 13 6 5 5年至现在;阐明了若尔盖高原不同类型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时序和空间分异规律;从沉积学上证实了各期仙女木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时间;划定全新世大暖期为距今 95 0 0~ 2 0 0 0年,是泥炭沉积高速期;计算了泥炭沉积率。上述结果对青藏高原也有一定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根据透射电镜观察 ,在采自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并作为镁普通角闪石之蚀变产物的辉绿泥石(K0 .0 1Na0 .0 1Ca0 .0 2 Mn0 .0 1Fe1.82 Mg2 .6 1Cr0 .0 4Al1.30 ) [Al0 .88Si3.12 O10 ](OH) 8中 ,发现了由两种不同的绿泥石规则一层多型所构成的体衍生现象。确认其中一种为α =12 0°的Ⅰb 3或Ⅱab 4多型 ,另一种为未确定的某种多型 (α =90°)。两者间的三维相互取向关系为 ,彼此的c 轴完全一致 ,a轴和b轴也都对应地两两相互平行 ;同时还有它们的 ( 0 0 1)面网间距d(0 0 1) 彼此相等。  相似文献   
994.
余江  罗树文  吴捷 《广东地质》2003,18(4):39-45
清远飞来寺暴发泥石流,摧毁了大部分建筑物。通过对飞来寺汇水区域的地形地貌、物源、水源、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分析,预测飞来寺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应根据预测的泥石流规模等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防止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995.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2,自引:2,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湖不同污染状况和生态系统状况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化学形态一般都在表层下深5~15cm发生明显的转折;草型湖区、藻型湖区、开阔湖面的大湖区沉积物的理化性质、间隙水中的磷浓度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东太湖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和交换态磷含量都显著低于其他湖区;风浪扰动相对剧烈的开阔湖面湖区沉积物中磷的沉积规律也不同于梅梁湾藻型湖区和东太湖草型湖区。研究表明,浅水湖泊中水生生物状况、风浪扰动状况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行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太湖波浪与湖流对沉积物再悬浮不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罗潋葱  秦伯强 《水文》2003,23(3):1-4
基于有关太湖湖流、波浪和水化学指标的实测资料,对太湖中由于风强迫作用和底层湖流分别产生的湖底切应力进行了计算,发现二之间量级相差很大,得出了在风扰动情况下,由于波动而产生的湖底切应力对沉积物的再悬浮起着主导作用的结论,并估算了其临界值。  相似文献   
997.
罗翔飞  李忠良 《岩土工程师》2003,15(4):36-37,50
本文对土的正确分类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就用界限含水量和粘粒含量对土作出分类的方法进行评价。根据郑州地区的地质情况,结合20余项工程对土分类的实例,论证认为,用界限含水量对土进行分类时应考虑土的其它性质。  相似文献   
998.
大安古河道综合开发生态工程地质地貌环境可行性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安古河道位于中新生代松辽沉降带上的中央凹陷区,第四纪壳运动以大面积继承性缓慢沉积为主。盖层包括白垩纪浅海相砂岩,第三系砂岩、泥岩及厚达143m的第四系碎屑沉积。全新世粘土及粉细砂出露地表,对实施水利工程有利。区域地貌属松嫩冲积低平原,阶地海拔高度140m左右,呈台状高地。古河道的主体嫩江河漫滩一般低于132m,平坦开阔,自然坡降1/5000—1/10000,便于布置水利工程。古河道邻近嫩江和月亮泡,引水十分方便。排水可直泄查干湖,然后回归嫩江河谷;或者从三家子古河道出口排入嫩江河谷,均为可行。  相似文献   
999.
基于ITRF2000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和中国的地壳形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的速度场构建了一个新的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比以往用空间测量技术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更精确和更全面地反映现时全球板块运动的特点.同时发现了ITRF2000存在整体旋转,旋转角动量矢量为(0.12°/m@a,40.2°S,154.4°E),不符合协议地球参考架的定义.以ITRF2000VEL的欧亚板块运动为背景,计算了近10年来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全国网和部分区域网)和亚太网的300多个GPS测站在ITRF2000框架内的运动速度.给出和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地壳形变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具有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西部具有一致性的北向运动,而东部具有一致性的南向运动.  相似文献   
1000.
史建魁 《中国科学D辑》2002,32(10):805-811
以卫星观测资料为基础, 应用动力论方程, 采用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方法, 研究了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同步高度区O+离子的分布, 提出了O+离子密度和通量密度在同步高度区沿经度变化的半经验模型. 主要结果为: 在同步高度区(1) 向阳侧O+离子密度和通量密度较大, 背阳侧较小. (2) 地磁活动指数Kp越小, O+离子密度和通量密度水平及其沿经度的变化越小, Kp越大时水平及其变化越大; Kp≥6时O+离子密度和通量密度较Kp= 0时大一个量级. (3) 当Kp= 0或Kp≥6时, O+离子密度在经度120 °附近和240 °附近最大, 在磁尾最小; 当地磁活动指数Kp=3~5时, O+离子密度在经度0°处最大, 在磁尾最小; 无论Kp如何, O+离子通量密度都在经度120°附近和240°附近最大, 在磁尾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