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质学   6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5 毫秒
61.
The great Wenchuan (汶川) earthquake induced a large quantity of landslides.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caused tremendous damages. The sliding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nventional gravity landslides. Their occurrences are apparently controlled by the powerful earthquake, and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tential energy sliding and ejection sliding. In this article, th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re classified, the characteris...  相似文献   
62.
核磁共振在滑坡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核磁共振找水仪测试成果,分析确定滑坡各层岩土体的含水量、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系数.根据含水量的变化,确定滑坡结构特征、地下水分布及各层滑动带位置.与钻孔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技术的分析结果与钻孔数据吻合较好,可为建立符合实际的滑坡模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3.
高速公路顺层路堑边坡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公路的运行安全,因此对该类边坡特点进行总结,确定其研究方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首先对高速公路顺层路堑边坡特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高速公路顺层路堑边坡从野外调查-稳定评价-开挖坡角确定-加固设计的优化设计路线。在此基础上,以京珠高速公路大悟县境南段为例,按照高速公路顺层边坡设计思路:即在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剩余推力法和Sarma法计算了其稳定性,对影响边坡的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根据计算成果确定了最优设计坡角。在保证边坡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提出了边坡开挖方案及经济合理的边坡锚喷加固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4.
不同的桩-土剪切模式对桩-土剪切位移量的大小和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对抗压桩、顶拔桩和负摩擦桩等3种模式的6根钻孔灌注桩的剪切特性进行了现场加载试验与长期监测。通过对不同桩型的桩身应变、桩顶位移和桩周土沉降等试验资料的系统分析,建立了"侧阻-位移"曲线确定各模式桩-土剪切位移量和不同深度的极限侧阻力。根据不同桩-土剪切模式极限侧阻力的发挥特征,分析了桩-土相对运动方向、剪切边界约束条件、剪切位移量、加载速率和剪切历时等5个因素对极限侧阻力发挥的不同影响。讨论了利用现场顶拔桩试验结果对桩负摩阻力增大段的极限负摩阻力进行预测的可行性,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5.
库水位波动条件下不同桩位抗滑桩抗滑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新丽  张永忠  李长冬  范付松 《岩土力学》2011,32(12):3679-3684
水库滑坡抗滑桩治理设计工作中,桩位的合理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和造价。以张桓候庙园区东侧滑坡为例,在分析滑坡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三峡水库实际运行条件进行不同桩位滑坡变形规律及稳定性变化规律的GeoStudio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库水位上升时,滑坡前缘位移减小,后缘位移增大。滑坡前缘在水位下降和最低水位时出现位移极大值;滑坡后缘在水位上升和最高水位时出现位移极大值。②对滑坡后缘位移最有效的控制桩位为位于地面高程175 m的下滑段接近滑坡最大推力区域的桩位Ⅰ,对前缘和中部位移最有效的控制桩位是位于距滑坡剪出口130 m阻滑段的桩位Ⅱ,最优桩位是桩位Ⅱ。考虑水位波动的影响,提出了对现有抗滑桩设计的设计安全系数修正方法,为水库滑坡抗滑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TS电液伺服加载与控制系统对推移式滑坡物理模型后缘进行了分级推力加载,完成了推移式滑坡演化全过程的模拟。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滑体表面的位移和变形进行了高精度、全方位、非连续性监测。采用多重分形基本理论对监测点云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试验的角度探讨了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中位移多重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推移式滑坡变形破坏以沿滑带发生的整体滑移为主,并表现出明显的演化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1)后缘压缩阶段:滑坡模型表面变形体现为后缘土体的局部前移与隆起,整体变形小,多重分形维数成降维的特征,降维过程中未发生突变、有序性好;(2)匀速变形阶段:滑坡模型表面产生了明显的位移,变形不断向前和向两侧发展,前缘、中部滑体发生隆起现象,多重分形维数表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3)加速变形阶段:滑坡模型表面体现出持续、快速、变化鲜明的整体变形特征,伴随出现滑坡模型中前部隆起带及横向、纵向的隆胀裂缝,多重分形维数成增维趋势。基于模型试验,利用FLAC3D进行了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验证了滑坡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了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中稳定性系数非线性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67.
库水位与岸坡体内地下水渗流场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传统的饱和土渗流分析方法无法准确描述水位上升过程中岸坡内渗流场的规律。从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理论出发,在室内实验得到基质吸力和体积含水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数据拟合,得出Van Genuchten模型中土水特征参数。以三峡库区典型岸坡为例,模拟库水匀速上升时,坡体为粉质黏土、粉土、砂土和砾石土4种岩土介质类型下的渗流特征,并监测坡面高程为165 m和155 m竖直剖面上的孔隙水压力变化。结果表明:库水位匀速上升过程中岸坡体内浸润线呈"V "字型,并且各时步" V"字型浸润线的拐点连线随渗透性的增大有逐渐与坡面平行的趋势;揭示了4种土体类型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水库岸坡的防治提供较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8.
祝廷尉  胡新丽  徐聪  雍睿 《岩土力学》2014,35(Z1):165-172
进行嵌岩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的框架式滑坡物理模型试验,根据微型土压力盒和电阻应变计的监测数据,分别研究滑坡推力作用下模型桩的受力特征、桩身弯矩分布规律及模型变形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嵌岩桩加固后的滑坡,桩后推力随深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分布形式,合力作用点约在滑动面以上模型桩自由段的1/2处;嵌岩模型桩有明显的抗滑特性,承担了大部分桩后推力,传递至桩前土压力值较小且稳定;模型桩的桩身弯矩分布形式不同于普通抗滑桩弯矩分布形式,自由段埋深0~15 cm范围内为主要弯矩承受区域,最大弯矩截面位于滑面上模型桩自由段1/3处,滑动面处桩身弯矩绝对值较小;滑坡模型在沿滑面推力加载作用下发生桩后滑体越桩滑动破坏。该试验成果为嵌岩桩的抗滑特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为该类型抗滑桩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69.
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滑体粗粒土蠕变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新丽  孙淼军  唐辉明  谢妮  郭嘉 《岩土力学》2014,35(11):3163-3169
为进行滑坡建模和数值模拟的需要,针对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滑体粗粒土开展了三轴蠕变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不同应力水平下滑体土的蠕变变形规律。试验表明,滑体粗粒土具有明显的非线性蠕变特征,蠕变过程可分为减速蠕变和匀速蠕变2个阶段;围压和应力水平对蠕变速率和蠕变阶段划分有重要影响。采用应力-应变关系为指数函数,应变-时间为幂函数的Singh-Mitchell(简称S-M)蠕变模型描述粗粒土的蠕变特性,与试验数据对比表明,S-M蠕变模型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很好地描述该粗粒土的蠕变特性。  相似文献   
70.
采用模型试验是研究滑坡的一种有效方法,红外热像仪在滑坡模型试验中的应用是基于红外检测和热成像原理,利用红外热像仪对滑坡模型坡表温度进行有效、准确、实时地检测并记录,有助于分析滑坡破坏过程中坡表温度场的变化规律,从能量的角度对滑坡破坏过程及其机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滑坡温度场在其破坏过程中呈一定规律的改变,温度总体上呈现逐渐上升,随后逐渐下降,再迅速上升,迅速下降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有两个峰值;滑坡纵向从坡肩至坡趾坡表温度逐渐增大;滑坡横向从滑坡边界到中部坡表温度逐渐减小。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为滑坡破坏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使得从能量的角度研究滑坡成为可能,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在模型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