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斑节对虾弧菌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患弧茵病的养殖斑节对虾作作了细菌学分析,取典型症状的淑死对虾的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保种,并将分离菌进行回接感染,发现有很强的致病作用,且产生与自然发病相拟的症状,从感染弧菌病的病虾体内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和保种,经栓验发现,分离菌和回接感染后的再分离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有动力,对O/129弧菌抑制剂敏感,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反应呈阳性,不利用乳糖,蔗糖,蜜二糖,能利用柠檬酸盐,甘露醇,果糖和半乳糖,在无盐的蛋白胨水和10%NaCl的蛋白砾水中不生长,在3%,6%,8%NaCl的蛋白砾水中生长良好,吲哚反应呈阳性,V-P反应呈阴性,赖氨酸脱酸酶,鸟氨酸脱羧酶,明胶酶和淀粉酶试验呈阳性,β-半乳糖苷酶,色氨酸脱氨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呈阴性,可还原硝酸盐,经鉴定,该病原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a parahaemolyticus.  相似文献   
52.
凡纳对虾、细角对虾和斑节对虾的RAPD鉴定标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分析比较了凡纳对虾,细角对虾和斑节对虾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发现有3条引物(OPX-12,OPX-14和OPX-17)可扩增出重复稳定的图谱;3种对虾各有特定的RAPD标记:凡纳对虾有OPX-14^0940,OPX-17^1080,OPX-12^0760,细角对虾有OPX-14^1350,OPX-17^0850,OPX-12^1490,斑节对虾有OPX-14^0690,OPX-17^2260,OPX-12^0810。这些可作为3种对虾的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53.
紫红笛鲷繁殖特性及诱导产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紫红笛鲷Lutjanusargentimaculatus繁殖特性及人工诱导产卵的试验结果。紫红笛鲷养殖群体具有不完全的先雄后雌的性转化现象。1、2龄鱼全部为雄鱼,性腺成熟系数(GSI)为2.07%—4.85%;3龄亲鱼80%为雄鱼,20%转化为雌雄同体;4龄亲鱼性别转化基本确定,多数亲鱼为纯粹具有生殖机能的雄鱼,而在雌雄同体的亲鱼性腺中具有明显雌性第一性征的雌鱼仅占30%左右;雌雄同体的亲鱼性腺GSI为4.12%—8.09%,其中的卵巢GSI小于2%,4龄雌鱼怀卵量约70—100万粒;紫红笛鲷卵母细胞属非同步性发育,一个生殖季节能多次产卵。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的LHRH A2(3μg·kg-1)多次注射能有效地促进性腺发育、逐步成熟,并最终产卵,但对卵径小于300μm的亲鱼卵巢没有明显的诱导效果。在5μgLHRH A2+1000I UHCG·kg-1或5μgLHRH A2+500IUHCG·kg-1两种不同剂量的混合激素作用下,亲鱼的性腺都能迅速发育成熟,并能在小型循环式产卵池中自然产卵和受精。在水温为26.0—29.5℃的产卵池中,激素效应时间为35—43h。LHRH A2和HCG混合激素对卵母细胞直径达到400μm以上的紫红笛鲷亲鱼具有良好的促熟和催产效果,催产率达100%。如何减轻亲鱼之间相互残杀是改善雄鱼生理状况、保证雄鱼质量和提高卵子受精率必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育苗池和养成池11项水质参数(温度、盐度、pH、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磷酸盐及硅酸盐浓度)对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和对虾体表附着性纤毛虫附着量变动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R)与虾池化学需氧量(COD)之间存在着直线正相关关系:在育苗池内,R1=0.002+0.260COD(r=0.711,p<0.05),在养成池,R2=0.553+0.098COD(r=0.668,p<0.05)。R与水质其他因子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对虾体表纤毛虫的附着量(M)与虾池纤毛虫的附着速率(R)之间存在着指数正相关关系:在育苗池,M=0.512e4.01R(r=0.692,p<0.05);在养成池,M=0.409e8.21R(r=0.671,p<0.05)。说明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和对虾体表纤毛虫附着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虾池COD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5.
于1991年3 - 9月和1992年3 - 9月,在中国沿海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等9个省市的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长毛对虾3种对虾标本,运用显微和亚显微观察方法,对养殖对虾的微型生物污着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患该症的对虾其体表污着生物群落通常由微型生物组成,包括各种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主要类群是具柄的缘毛美纤毛虫;其他观察到的常见类群包括丝状和非丝状的细菌、附着性藻类和吸管虫类;在养成期偶尔发现有营薛虫和藤壶等大型污着生物。对育苗期和养成期中国对虾体表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某些对虾体表,污着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虾体表的不同污着程度与其体表污着群落的不同发育阶段有关。据此,认为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症可能是一种慢性的疾病综合症。  相似文献   
56.
抗紫红笛鲷血清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蛋白A-sephrose亲和层析法,分离提纯了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制备了抗紫红笛鲷血清Ig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经间接ELISA,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的检测和鉴定,得到抗紫红笛鲷Ig分子重链的单抗6株,分别为IgG11株,IgG23株,IgG2a1株,IgG31株。这6株抗紫红笛鲷Ig的单抗各有1株与同为鲈形目的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的Ig分子有很弱的交叉反应,而同鲽形目的牙Ping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Ig分子没有交叉反应,具有较强的种间特异性;同时揭示,同目不同属的鱼类血清Ig之间的相似度较低,不同目之间的相似度极低。  相似文献   
57.
海水鱼类病原弧菌对对虾的致病力及其疫苗的免疫预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鱼类致病弧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创伤弧菌V.vulnificus,河弧菌生物Ⅰ型V.fluvialis Ⅰ,鳗弧菌Ⅴ.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Ⅴ.parahaemolyticus)同样可使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患病,现对斑节对虾的致病性和免疫保护力作了研究。通过肌肉注射感染实验,发现5种弧菌对斑节对虾均有不同的致病作用。从5种弧菌中筛选出强毒株,以其制成福尔马林灭活疫苗。通过注射、浸浴和投喂等3种方式接种的斑节对虾,除投喂效果不明显外,注射和浸浴接种均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在注射接种组中,随着疫苗浓度的提高,其免疫力有升高的趋势。说明在鱼虾的弧菌病中,疫苗能起到共同的防御效果,为商用鱼虾疫苗的生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8.
中华鳖腐皮病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鳖腐皮病以病鳖背甲、腹甲、四肢和头颈溃烂,腹甲发红为主要特征。从患病中华鳖病灶上分离到七株菌,其中一株菌为强毒菌株,用该株菌进行人工感染,死亡率均为100%,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该株菌特征是:G-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对弧菌抑制剂不敏感;在TCBS上生长,产H2S,V.P反应阳性,存在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酶类;不存在脲酶过氧化氢酶等酶、氨酸脱羧酶等酶类。  相似文献   
59.
平鲷(Rhabolosargus sarba)养殖群体具有雌性生长优势的特点.应用冷休克方法进行平鲷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采用高温消毒的自然海水为精子稀释液,精液经强度为700μW/(cm2·s)的紫外线(UV)照射100 s,染色体遗传物质失活,卵子经激活后,可以获得95%~100%单倍体胚胎.实验结果表明:在卵子激活后5 min进行冷休克,温度0~8℃,处理时间持续15min,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受精率达71.3%~82.7%,孵化率为24.7%~36.3%,2~6℃为适宜冷休克温度,此范围内的温度对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与0,1和8℃实验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差异均显著(P<0.05);在冷休克温度为3℃、持续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初始冷休克时间在4~6 min之间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高,分别达到60.0%~67.1%和30.6%~36.5%,其组间受精率和孵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其他实验组的孵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冷休克持续时间以11~19 min为宜,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46.9%~65.8%和31.7%~42.4%,在此时间内,冷休克持续时间对平鲷的雌核发育二倍体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选用冷休克温度、初始冷休克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别为3℃,5和15 min作为平鲷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条件是显著有效的.  相似文献   
60.
综述: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菌病是影响对虾养殖业最为常见、危害较重的一类疾病。其症状一般为红腿、黄鳃、烂尾、烂眼、甲壳溃疡、肌肉白浊等 ,常伴有败血症。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 haemolyticus是人们发现最早的对虾病原弧菌 ,随后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鳗弧菌V .anguillarum ,哈维氏弧菌V .harvey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等十多种致病弧菌陆续被发现 ,但其致病机理仍未查清。多年来弧菌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抗生素治疗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主要是产生耐药菌株 ,造成水体污染 ,破坏虾体免疫力 ,因此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势在必行。以提高虾体自身免疫力的免疫预防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以无毒无副作用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而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弧菌疫苗的研制已获初步成功 ,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种。免疫方式有浸泡、口服、注射和喷雾等 ,注射方式效果最佳但费时费力且易损伤虾体 ,浸泡疫苗需要量大 ,故探索一条好的免疫方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要进行对虾的免疫预防研究 ,必须了解对虾的免疫机制 ,一般认为虾类的免疫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 ,血细胞和酚氧化酶系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弧菌病的病原、病理、诊断、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趋势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