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2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晚石炭—早二叠世的辽东太子河盆地是一个周边为平移断层的断陷盆地。以东西向垂直运动为主体的构造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发展和演化。根据构造特征、沉积相和古地磁与华北腹地石炭一二叠系的差异,太子河地区的石炭一二叠系应是华北型石炭一二叠系的一个分支,作者称“辽东亚型”。古地理演化表现为从晚石炭世早期的扇三角3洲→峡湾海岸→碳酸盐台地的快速海进,直至早二叠世末的三角洲→冲积平原→湖泊体系的缓慢海退,堆积了近陆特征明显的、近尔西展布的各沉积相带。随时代渐新,堆积物中碎屑组分成熟度趋于增高,大地构造背景从部分卷入大陆边缘活动带过渡为大陆板块克拉通内部,均反映本区的断陷活动由次稳定向稳定型转化。铝土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北部古陆结晶岩石,系红土(钙红土)—沉积成因。G层铝土矿形成于泻湖边缘环境;B臣则位于近海湖泊的滨—浅湖地带,同受控于北纬41°20′的同沉积断裂,与北东向断裂复合凹地为成矿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考察辽宁西部本溪组剖面时,在本溪组采得叶肢介化石。经对化石壳瓣形态,装饰及胎壳等特征的观察,可能属光滑叶肢介科。它们(可能包括两个属,待扫描研究)产于本溪组(辽西本溪组以锦西南票为最发育,岩石地层单位似可称石场子组)下部,并与Neuropteris gigantea Sternberg, Rhacopteris asplenites(Gothan)Schimp., Rhodeopteri-  相似文献   
13.
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层与生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层主要包括金岭寺群上部土城子组和热河子群下部义县组。保护区鸟类化石群保存完好,仅“核心区”2km^2就共采出鸟化石约800枚,已鉴定出6属8种,创下了古鸟类研究史上鸟化石数量最多,鸟化石层位最多,埋藏密度最大的纪录,同时它们与7门18纲27类化石共存。  相似文献   
14.
辽东半岛南部的太原组属石炭-二叠系(C-P)过渡层,其海相灰岩发育,类、牙形类等海相化石丰富,是东北南部和华北C-P界线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目前国际上以牙形类化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为二叠系的底界,该牙形类化石的首现在我国尚难以确定,而以类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底界作为C-P界线已得到更多研究者的支持。与之相对应,辽东半岛南部太原组中上部类可归结为Sphaewoschwagerina-Rugosofusulina(SR)组合带,可作为C-P界线。  相似文献   
15.
太子河流域是华北地台区本溪组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典型剖面分析入手,对本溪期的沉积相进行分析讨论。本溪的牛心台剖面海相层位出现最早,晚期出现浅水生物碎屑滩沉积,底部之滨海湖沼相中的铝土矿厚度大品位高;大葫芦套村剖面以泥岩广泛发育,且灰岩层数多而薄为特征,代表滨海平原湖泊的沉积;田师付太平沟剖面以下部发育一完整的三角洲沉积而有别于其它地区;在最北部的暖河子剖面,下部为滨岸冲积平原的沉积,代表了近陆环境中的沉积。本溪期沉积可分为两个演化阶段,早期沉积受古地形的制约,为一填平补齐作用,沉积环境主要为滨岸冲积平原、滨海湖泊、沼泽以及三角洲;晚期是随着海侵范围的扩大和地形差异的缩小,基本上为一海湾—泻湖环境,但局部有浅水生物碎屑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北票四合屯地区义县组含鸟化石层沉积形成于火山活动的间歇期。沉积产物以水平纹理泥岩等细碎屑岩为主,普遍含有火山碎屑物质,岩层以流水构造不发育为特征。总体沉积环境主要为滨湖—浅湖,并伴有小规模的阵发性浊流沉积注入。湖盆类型为南东缘发育同沉积断裂,北西侧呈缓坡的半地堑盆地。  相似文献   
17.
辽宁西部中生代地层发育,在国内外同期地层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辽西中生代鸟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含鸟层位包括上侏罗统义县组含鸟层和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含鸟层。现共鉴定出鸟类化石11个属14个种,其中义县组鸟化石4个属6个种,地位最为重要。鉴于此,将义县组下部的沉积层划分出来,并建立了四合屯组,该组对寻找鸟类的祖先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土城子组一段具有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意义称为蒙古营子组。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地中生代有尾两栖类(蝾螈)化石十分稀少,且材料零星而破碎(Estes,1981;董枝明等,1998;Gao et a/,2001).当前国内外共报道中生代蝾螈化石7种,其中我国4种[1-4],国外3种[5-7].本文报道的蝾螈化石为一相关节的骨架印痕,其保存之精美细腻为国内报道的同类标本所不及.经与已知属种对比,该标本与产于西班牙早自垩世的瓦尔多螈(Voldotriton)属征(属型种为V. gracilis)基本一致,但又存在一定差异,故将其命名为中国瓦尔多螈(Voldontriton sinensis).  相似文献   
19.
吉南候家屯组与辽东小东沟组在辽东北部连成一体,以往地层划分和对比上的分歧,皆由王钰等定义小东沟组含有熔岩——“为小岭期火山喷发初的火山活动产物”所致。小东沟组、候家屯组为独立于辽东小岭组,吉南果松组火山岩之外的地层体,为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辽东梨树沟组建立时未明确定义,建组剖面仅共分二层,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砂页岩,多数研究者将其理解为小岭期火山喷发的尾声产物,无疑是正确的,但近年已人为地演义为“远火山相和湖相”(沉积),并与辽西九佛堂(沙海)组对比,已失去岩石地层单位组的客观性、物质性及组内岩性、岩相的一致性。现据“组应概分,不易细分”等有关原则,建议废弃梨树沟组名称,将与小岭组有成因联系的远火山相产物(包括夹层)划归小岭组,其上部确与小岭期火山喷发无关的河湖(沼)相沉积归于聂尔库组  相似文献   
20.
华北陆表海从晚元古代至二叠纪经历了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表海最后退出的海侵过程。海侵范围逐浅缩小,海侵中心向南迁移,辽东至晚二叠世早期结束了华北陆表海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