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移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现代季风区边缘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高度不稳定性。末次间冰期以来历经多次北进南退移动和暖湿、冷干变化。依据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叠覆更替的沉积序列和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分析,对末次间冰期以来,尤其是特征时期边界带的位置进行了讨论。其中,盛冰期时移动幅度最大,南界可能达30°N左右;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气候鼎盛期最靠西北,南界在古长城以北。全球冰期-间冰期波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是控制边界带移动和气候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42.
用风洞实验方法计算土壤风蚀量的时距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春来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6,16(2):200-203
通过对延津县沙质壤土原状土进行风蚀风洞模拟实验,探讨了土壤风蚀量计算中的时距问题。结果表明,前人使用“风蚀模数”概念来计算土壤风蚀量会导致较大误差,原因在于同一风蚀事件中单位时间内的风蚀量随吹蚀时间的延续而递减,在风洞实验计算风蚀量时使用“累积风蚀量”概念将会有更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南缘地区沙漠演化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高全洲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5,15(4):345-352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含风成砂地层广泛分布。由于受东亚夏季风降水尾闾摆动的影响,本区沙漠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中表现出微弱的波动性质。全球冰期气候波动主宰着本区沙漠的演化方向;青藏高原的隆起使该区变得更加干旱。  相似文献   
44.
沙漠化与人口、水资源并列为当今人类世界的三大问题。在研究未来世界性人类增温效应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时,也要研究其对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的可能影响,研究沙漠地区气候干湿变化与全球气候、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沙漠化地区对气候的反馈作用,以便进一步为沙漠化预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阿羌黄土剖面AQS3层段的年代测试、粒度参数(Mz和σ)以及主要氧化物(SiO2,Al2O3,TOFE(Fe2O3 FeO)和(Al2O3 TOFE)/SiO2比值)分析,并结合区域相关地层反映的古环境和腹足类化石指示的古生态,认为AQS3记录了末次间冰阶19个旋回的干冷与暖湿的气候波动。其中,15个具有千年尺度旋回的各个温暖期能够较好地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曲线中的D-O事件在时代和气候性质上进行一一对比。可能是由于地处毗邻冰川山麓、加之海拔较高,故该层段粒度与主要氧化物显示的气候变动的幅度并不大,然而却相当敏感。不仅于此,这种千年尺度的温暖气候变化在昆仑山北麓及其近邻区域也有明显的表现。例如,在昆仑山北麓普鲁地层剖面中,指示暖干气候作用下形成的含石膏等盐类的砂土砾石层的TL年龄为距今31000年、45500~41600年、45900年和54500年,可以依次与GRIPδ18O中的间冰段D/O6,D/O12,D/O13和D/O15进行对比;在阿尔金山北麓,类似的并具有荒漠漆的砂土砾石层的TL年龄为37200aB.P.和59700aB.P.,分别相当于D/O9和D/O17间冰段;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高阶地(海拔1310m),可能代表了剧烈升温的气候背景下,环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冰雪大量消融导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大湖期",其日历年为33197aB.P.,与GISP2冰芯氧同位素曲线在33000aB.P.的暖阶段相当。发生在昆仑山北麓及毗邻区域AQS3时期若干温暖阶段的地层学证据以及其在时间上能够与GRIP和GISP2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相关暖峰的耦合,表明由阿羌剖面末次间冰阶粒度和主氧化物峰谷变化反映出来的多次冷暖波动,其根本原因还是受到北半球D/O振荡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46.
沙漠化与土壤物质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沙漠化的环境演变过程中,土壤物质含量显著改变。本文通过风蚀导致土壤物质损失的数量分析,研究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初步确定了沙漠化各发展阶段与土壤中所含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4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辐射热量交换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16  
魏文寿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7,17(4):335-341
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根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条件,对不同下垫面区域的太阳短波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热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晴天状况下,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的热量交换差异主要是由地表状况、沙层性质和气温等因素决定的。流动沙丘区反射率与长波辐射大于固定沙丘区,并且日、季变化明显。长波最大辐射值出现在午后,近似于太阳总辐射,最小值出现在日出前;沙层热通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辐射热量传输则随其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无论是流动沙层还是固定沙层,其热通量的零界面深度却基本一致(9月份),均在30~35cm之间。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还讨论了沙漠区在热量交换过程中,辐射热量差异引起的沙漠小气候效应和沙漠对区域气候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48.
沙漠化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的沙漠化地区,因为沙漠化直接造成土地风蚀,地表出现风沙流、流沙堆积和沙丘前移的结果,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危害。联合国官员曾预言,沙漠化若按目前趋势发展,到公元2000年,就会成为全球性的大灾难。沙漠化的危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49.
西藏自治区—江两河流域土地沙漠化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光荣  金炯 《中国沙漠》1991,11(1):59-61
  相似文献   
50.
距今30万年来西藏中部地区环境变化与西南季风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西藏中部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地层沉积相、年代以及夏季风强度替代指标磁化率等的综合研究,并与印度洋RC27-61孔的沉积速率、粒径和W18O记录以及黄土高原洛川剖面磁化率的对比,提出西藏中部在距今30万a以来经历了数次夏季风盛衰时期,与此相应,区域环境出现了数次暖湿与冷干变化,它们与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