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4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143篇
地球物理   233篇
地质学   1110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66年   3篇
  1958年   9篇
  1956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温乃至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了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走向。众所周知,碳(C)在海洋中以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海-气系统中,大于98%的C以溶解无机碳(DIC)形式存  相似文献   
972.
舟山海区几种藤壶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山海区五种藤壶的食性成分分析表明:其胃含物可分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有机碎屑及无机颗粒四类。浮游动物以挠足类为主,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不同大小个体的藤壶摄食偏向有所差别:大个体藤壶较多地摄食大型的烧足类等浮游动物,而小个体藤壶较多地摄食小型的硅藻等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藤壶食物成分种类与其生活海区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相一致,并随海区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而变化。通过测定发现,分布于外海的三角藤壶的食物颗粒度明显大于近海虾塘中的纹藤壶的食物颗粒度。  相似文献   
973.
长江口铜沙老航槽自然回淤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工航槽的自然回淤规律和回淤上的特性变化,对航道进行合理的疏浚和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就长江口铜沙老航槽自然回淤作初步分析。 一 长江口铜沙航槽于1982年2月将铜沙航槽Ⅱ、Ⅲ、Ⅳ区向南平移了800米,遂将原来的Ⅱ、Ⅲ、Ⅳ区废弃(见图1)。  相似文献   
974.
本试验选择亚硫酸钠—丁二酮肟体系,在pH值为8—9的氨性缓冲溶液介质中,对海水中的镍进行直接快速的催化极谱测定。镍浓度在10-7—10-9克/毫升范围内,与导数催化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下限可达1.0×10-9克/毫升。该法使用的试剂少,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与分光光度法进行对照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方法的相对误差15%左右,回收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975.
评判水工建筑物的工作性态,需高精度的变形、应力等信息。根据大坝安全监测特点和要求,介绍GBSAR监测系统构成和测量基本原理,分析该系统测量误差来源及特征,探讨该技术在大坝变形监测中的可行性。以隔河岩大坝3d的实测数据为例,分析该技术实际测量精度,研究显示成果达亚毫米级,能够满足大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76.
GB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变形监测技术,继承了星载SAR技术的全天时、高精度、连续监测等突出优势,在变形监测方面表现其独有的特性,为变形体的监测带来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据此,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国内外常用的设备、数据处理流程以及主要应用领域,并对GBSAR应用过程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相干性、相位缠绕、系统不稳、大气扰动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977.
2015年4.29甘肃黑方台党川2#滑坡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4月29日早上7点55分,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川村发生了小规模黄土滑坡,约5104m3失稳的黄土从黄河Ⅳ级台塬黑方台冲向黄河Ⅱ级台塬。滑坡后仅3h,再次产生较大规模的黄土滑坡,约35104m3黄土泥流冲向下游,形成长约780m,宽100m的堆积体,最大的堆积厚度17m,在党川段是少有的灾难性的滑坡。本文在滑前位移监测和裂缝分布变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详细地质调查、低空摄影测量、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含水率实验等手段,对党川2#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形成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初步认识。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党川2#滑坡共发生2次滑动,根据滑动模式和堆积特征上分析,第Ⅰ次相对独立,第Ⅱ次分为3轮滑动,共4轮滑动;(2)第Ⅰ次滑动区域面积8396m2,变形区域仅在台塬边较小范围内,滑前长期蠕动变形是第Ⅰ次滑动发生诱发因素;(3)第Ⅱ次滑动区域面积为27422m2,地表裂缝较少,滑前裂缝无明显位移变形,底部黄土的液化对台塬黄土滑坡的运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次滑动滑距长、破坏强,具有突发性;(4)党川段开始发生大规模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并以落水洞形成滑坡边界,这对其他区段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8.
陈希文  包建平  朱翠山 《世界地质》2016,35(4):1066-1075
为明确白云凹陷目前发现原油的成因及来源,系统分析取自珠江口盆地不同类型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发现番禺低隆起北部构造及番禺4洼的原油具有姥植比低(2.0),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奥利烷含量中等,基本缺乏达玛树脂贡献的双杜松烷,各类重排构型甾藿含量较低,而指示沟鞭藻贡献的C_(30)4-甲基甾烷异常丰富的特点。C_(30)4-甲基甾烷与C_(29)规则甾烷的比值2.1,且其三环萜烷系列C_(19-26)呈现以C_(21)为主峰的正态分布,指示其原始生烃母质以藻类为主,表明这类原油与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番禺低隆起南部构造及白云凹陷的凝析油具有姥植比高(4.0),明显富含奥利烷和双杜松烷,各类重排构型甾藿烷含量较高,缺乏C_(30)4-甲基甾烷的特点,且其三环萜烷C_(19-26)呈现阶梯状依次降低的特点,表明陆源有机质是其主要原始生烃母质,这符合白云凹陷发育恩平组煤系烃源岩的石油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979.
申建平 《地质与勘探》2016,52(6):1147-1151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前生产过程中遗留的煤炭采空区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现状,接着从煤层被采空前后力学变化特征的角度分析了煤层不同开采程度下力学性质的变化,并结合煤矿生产经验给出了煤层不同开采程度下的采空区填充属性,为煤炭采空区电性特征的定性分析打下了基础。然后,对煤炭采空区的电性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总结出5种煤炭采空区的电性特征,即1)电性层横向不再连续,出现局部低阻和高阻异常;2)煤层对应的低阻区域呈现出纵向扩展的趋势;3)煤层与围岩电性界面紊乱;4)低阻区向上延伸形成纵向低阻带;5)电性层不再具有层状特征,电性层序与正常地层层序不再对应)。最后,利用郴州市鲁塘煤(石墨)矿区采空区的实例,说明本文煤炭采空区电性特征的定性分析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80.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长约270 km,宽15 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大陆槽大型、木落寨中型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该矿带在空间上位于攀西二叠纪古裂谷中,但岩体和矿体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年龄为40~10 Ma.REE成矿作用与喜马拉雅期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东部一系列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碳酸岩-碱性杂岩体主要侵位于元古代结晶基底和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盖层内.矿区蚀变以霓长岩化为特征,在杂岩体和矿体中形成规模不等的霓长岩蚀变晕.REE成矿作用主要有3种样式,即大陆槽式、牦牛坪式和里庄式.大陆槽式以爆破角砾岩筒矿化为特征,牦牛坪式以典型的脉状矿化系统为标志,里庄式则以浸染状矿化为特色.主要矿石类型有伟晶岩型、碳酸岩型、角砾状和网脉状,矿物组合主要为重晶石 萤石 霓辉石 方解石 氟碳铈矿.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岩-正长岩不混溶岩浆系统,但在流体演化的晚期阶段有外部流体的加入.根据综合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REE成矿作用模式.该模式强调,成矿热液流体系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从不混溶碳酸岩-正长岩岩浆系统分离出高温、含硫酸盐富RISE的NaCl-KCl卤水,到流体沸腾导致REE-氟碳酸盐和硫酸盐有效沉淀,最后与雨水混合导致少量硫化物沉积.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三层楼"式的REE成矿系统:在深部层位,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如里庄式矿床);在中部层位,形成脉状矿体(如牦牛坪式矿床);在上部层位,形成角砾岩筒矿体(如大陆槽式矿床).成矿系统发生于喜马拉雅期大陆碰撞带从压扭向张扭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及其派生的拉分构造和张性裂隙带促进了含REE岩浆-热液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