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环境指标测试方法,探讨嵩山周边的颍河上中游地区(龙山晚期,约4.2~4.0 ka B.P.)、双洎河上游地区(新砦时期,约4.0~3.8 ka B.P.)和洛阳盆地的伊河—洛河中游地区(二里头时期,约3.8~3.5 ka B.P.)的3个遗址群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标准差椭圆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集聚度分别为0.21,0.66;而新砦聚落群的集聚度仅为0.04,聚落呈显著的离散特征。(2)Voronoi资源域分析显示,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时期聚落的资源域逐渐减小,由6.83 km2减少至0.36 km2,表明单位土地的农业效率显著提高。(3)聚落的位序-规模拟合结果显示,颍河上游聚落和二里头聚落的首位度突出,核心聚落规模较大,空间集聚维数大于1,反映两个时期聚落规模的两极分化较为显著。(4)集聚是史前聚落空间均衡的一般模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对采自干江汉平原沉积中心的钻孔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质量分数的测试,探讨了周老孔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质来源.结果显示,江汉平原108m以上不同深度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质量分数、w(∑REE)值、轻重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比[w(∑Ce)/w(∑Y)]、Eu异常和Ce异常值等基本没有变化,且均与现代长江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相...  相似文献   
13.
“Fisher算法”是对有序样品进行最优化分段的1种数学方法.应用有序聚类法中次序不变的特点,以江汉盆地ZL钻孔46个地球化学测试样品为研究对象,在有序聚类的数学理论基础上,借助DPS软件包将钻孔沉积物垂直剖面进行分层.研究结果表明,江汉盆地第四纪以来沉积演化大致经过4个阶段:2.77~2.68 Ma B.P.、2.68~2.23 Ma B.P.、2.23~1.25Ma B.P.及1.25 Ma&P.以来,4个阶段微量元素比值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地区河流由不稳定到成熟水系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砂山的粒度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江西梁家渡剖面的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粒度测试,在与中原邙山黄土研究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长江中游晚更新世风成砂堆积序列(江西梁家渡剖面)的粒度特征;并结合热释光年龄测试数据,按照安芷生等的粒度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年代时间标尺,根据粒度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江中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发现长江中游末次冰期以来至少发生过10次暖湿-干冷的气候旋回,其中还记录了发生在约22.0,29.5 ka BP的2次Heinrich事件.  相似文献   
15.
由于形成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尺度上的运行和相互作用,降水的空间变异普遍是发生在多尺度上地理过程叠加后的结果。建立较好地反映该动力学过程的多尺度复杂空间模型对于区域降水变量估计和空间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面向稀疏监测区域。贝叶斯地统计模型具有多尺度结构化建模的能力,提供了一种可以融合观测值(含有误差的外在实现)、未知变量、先验信息和复杂数据模型(隐藏的真实过程)的统计推断框架。鉴于降水现象在尺度和各向异性上的叠加特征,本研究将基于贝叶斯和地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二维随机场中存在的套合各向异性分解估计的可行性,并在对每个独立组分贡献定量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挖掘套合各向异性模型在降水插值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通过贝叶斯方法,稀疏数据中叠置的多尺度性和多方向性通过地统计套合模型可以得到有效的分解;复杂套合模型估计具有向下兼容简单套合模型的能力;套合各向异性协方差结构的使用对于区域降水插值的精度提升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貌-气候耦合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地质事实表明,构造、地貌、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三者的阶段性耦合,即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耦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的群发和空间上的群集。从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的关系及耦合作用的分析入手,通过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论述,建立了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模式。依据现有资料,对三峡地区滑坡的群(高)发与地文期、构造、气候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全新世以来南阳盆地的新石器文化以中原类型为主导,但源于汉水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深刻影响了南阳盆地史前文化演变的内容和过程。除石家河期遗址集中分布于盆地南缘的低地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人类遗址均分布于100~200 m地势和缓的岗地区。盆地内史前文化相互角逐的动力源于中原型和江汉型两种原始农业的消涨,因而旱作农业快速发展期对应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南扩;粟作农业的衰落对应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北进。南阳盆地史前时期的生业模式序列表现为:仰韶文化早期的采集捕捞业、仰韶中晚期的粟作农业、屈家岭时期的稻作农业和石家河—龙山时期的稻粟混作业。其中,屈家岭文化后期生产工具的精细化、家庭畜牧业的规模化改变了先民的食谱结构。  相似文献   
18.
古洪水事件的判别标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古洪水研究的关键是确定古洪水事件的识别标志.洪水可以造成古文化中断,还会在各种文物上留下洪水痕迹.山区河流古洪水产生的平流沉积在沉积层理、沉积体形状、颜色等沉积构造和粒度、分选性、矿物组合等沉积结构方面具有可识别的标志.在洪泛平原区,对古溃口扇采用沉积学、地球物理学方法研究其沉积结构,对确定古洪水事件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古洪水所产生的埋藏古树、泥炭及沉积物中花粉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古洪水事件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