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济阳坳陷新生界岩性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富集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是一个富含油气的新生代断陷一坳陷盆地,不同区带上岩性油气藏的富集需要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1)丰富的油源是油气富集的物质条件,济阳坳陷发育多套有效烃源岩,其层系厚度大,分布面积广,资源规模大,与储集砂体之间具有利接触关系.2)优质的砂岩体岩性圈闭是油气富集的聚集条件,应具有圈闭规模大、发育有利的储集相类型和良好储集层的特点.圈闭规模大表现为大规模砂岩体岩性圈闭或数量众多的小型岩性圈闭叠合连片,有利的储集相主要集中在少数3种类型即(扇)三角洲相、浊积扇相和河流相,其中各类储集相的扇中亚相最有利于油气聚集,良好的储集层表现为具有好的砂体类型,并与次生孔隙带形成匹配.3)汇流通道的存在是油气富集的输导条件,充足的油气通过断层汇流通道和孔隙(裂隙)汇流通道运移,在砂岩体圈闭聚集成藏并形成油气富集.因此,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表现出"主元富集"的特征,即上述的3个基本条件控制了油气在部分次级单元的少数区带发生富集.  相似文献   
62.
长石溶解模拟实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长石溶解模拟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长石溶解与其成分、结构、反应的温压条件以及流体性质等有关.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3种长石的稳定性依次为: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且温度升高可加强长石的溶解能力,促进长石的溶解,而压力的变化对长石的溶解影响不大.长石的溶解速率在酸性区域随pH值增大而减小、在中性区域溶解速率低且受影响小、在碱性区域随pH值增大而增大.有机酸通过提供H+、络合金属元素来提高长石的溶解度.长石的溶蚀速率与颗粒的总表面积大小以及颗粒表面粗糙度有关,总表面积越大,表面越粗糙,则反应速率越快,而且溶液的矿化度越低越有利于长石的溶解.长石的溶解过程由表面反应和扩散反应所控制,描述长石溶蚀机理的模型主要包括:表面反应模型和淋滤层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63.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统计结果表明:①不同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不同,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从6.8%至94.1%均有分布,平均为46.5%,沾化凹陷的分布范围为7.4%~78%,平均充满度为46.6%,而车镇凹陷岩性油藏充满度为5%~60%,平均仅为19%。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二段和沙三段,其中沙三段的岩性油气藏平均充满度高,另外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沉积体系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不同。②不同类型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亦存在着差异,其中孤立砂岩体油藏的充满度绝大部分在40%以上,总体大于断层侧向沟通砂体岩性油气藏的充满度。  相似文献   
64.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76块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体为例,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准层序和层组的类型和对比方法进行了总结。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层组类型划分为Fu、Cu和Cu-Fu三大类,准层序类型划分为Fu-Fu、Cu-Fu、Cu-Cu三大类,同时总结出了沿物源方向的相序递变和垂直物源方向的侵蚀切割对比2种准层序和层组对比模式。  相似文献   
65.
松嫩平原沙地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7,17(3):259-264
松嫩平原沙地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沙地合理开发的关键是采用沙地生态工程技术,沙地农业工程技术和沙地水利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效稳定的沙地人工生态系统对沙地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66.
长白山冰缘地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白山,巍峨地矗立在中朝边界,位于北纬41°55′—42°10′,东经127°50′—128°15′,是我国东北两个现代冰缘区之一。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现将本区的冰缘现象(图1)及其特征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7.
不同地貌上风速风向逐秒变化的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风力在速度与方向上的不稳定性可引发结构的振动并可导致结构损坏。由于气象资料取值周期较长而结构自振周期一般在钞的数量级,因此现有描述风不稳定性的数据常不符合结构动力分析的需要。对滨海、高山及城郊等不同地貌测点其风速、风向同时逐秒的变化进行了观测和记录。数据分析显示,滨海测点风不稳定性较小,高山测点在不同风向下所测风皆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而城郊测点风不稳定性较大,表明自然风在风速、风向方面的不稳定主要与地貌及地形条件有关。认为在不利地形条件下工作的结构应进行必要的风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68.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7,他引:15  
济阳坳陷发育两类复式温—压系统,即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主要生烃凹陷同一层段的温—压系统平面分区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变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促使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富集在中浅层,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造成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可以发育在相对深层;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可以产生长距离运移,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只能发生短距离运移。温—压系统控制油气藏分布,油气藏分布在相对低能区。  相似文献   
69.
内流河大多发源于内陆盆地边缘的高山地区,水源主要依靠融化的冰川、积雪进行补充。在源地一带,河流的水量较大。出山后,一路上不断渗漏、蒸发,加上引水灌溉消耗,水量急剧减少。最后,它们或者在沙漠中自然消失,成了断头河;或者流入内陆湖泊(包括水库),找到归宿地。  相似文献   
70.
本文分析了一次中空稳定层飞机中度以上积冰的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定量分析了积冰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