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06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上地幔动态部分熔融研究的重要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振民 《地球科学》1995,20(4):438-438
  相似文献   
32.
台湾海峡上地幔流变学状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振民 Green  HW 《地质学报》1995,69(1):31-41,T001
本文详细研究了台湾澎湖列岛上地幔幔源包体的变形结构、组构和橄榄石位错构造。根据包体矿物(辉石)化学成分的计算,平衡温度986-1116℃,压力为1.50-2.60GPa。上地幔变形事件可分为3个序列:(1)高温低应力均匀稳态流动变形;(2)高温较高应力上地幔底辟边缘的剪切流动变形;(3)低温高应变速率.(110)滑移条带的淬取变形。本区上地幔变形事件和热结构特征表明,福建东部和台湾澎湖列岛-带具有  相似文献   
33.
湖北铁山矿床是“大冶式”铁矿床的重要代表.解放后大都认为是矽卡岩型铁矿床.但自五十年代以来,先后提出过不同的成因观点:三叠纪海相火山成矿;三叠纪膏盐层促进闪长岩中铁质分离富集;三叠纪富铁碳酸盐层热液改造成矿以及闪长岩钠化蚀变成矿等.通过三年来对该矿床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说明矿浆在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地质现象.虽然三十年代以前矿浆成矿观点已广为讨论,但智利拉科(Laco,Chile)铁流报道以后才得到承认和重视.我国如姑山、梅山、曼养、矾山等铁矿床近年来也被一些作者作为矿浆成因而加以报道.苏良赫教授等最近对“与矿浆有关的FeO-Ca_5(PO_4)_3F-HaAlSiO_4-CaMgSi_2O_6.四元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初步认为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铁是有可能在某一液相中相对富集中形成“富铁矿条”.本文将着重对铁山矿床的矿浆成矿观点提出的依据加以介绍,并对某些成因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4.
湖北铁山矿床是“大冶式”铁矿床的重要代表。解放后,黄懿和裴荣富等曾以勘探工作时所获成果为基础,论述了“大冶式”铁矿的特征,提出矽卡岩和热液成因的看法。六十年代注意了闪长岩钠长石化析出铁质,七十年代演变为接触交代论点;这一阶段还强调了三叠纪膏盐层促进闪长岩钠化而成矿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湖北大冶铁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冶铁矿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体)的复合地带。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矿床产出的具体部位在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接触带上。矿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灰岩、白云岩建造,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长兴组、龙潭组地层。二叠系与三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岩性及层理特征、变质残余结构、岩石化学成分等可将矿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变质地层划分为七个岩性  相似文献   
36.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区间岩心样品磁化率与钻孔原位测井磁化率进行系统时比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岩石磁化率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和退变质作用,其中蛇纹石化石榴石橄榄岩的磁化率最大,样品平均磁化率为86.277×10-3SI,正片麻岩,退变质榴辉岩,榴辉岩,副片麻岩次之,角闪岩的磁化率最小,样品平均磁化率为1.698×10-3SI。不同退变质程度榴辉岩的磁化率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强程度退变质榴辉岩由于退变质过程所产生的磁铁矿和钛铁矿-钛磁铁矿,其磁化率最大;随着退变质作用的进一步加剧,这些磁铁矿和钛铁矿-钛磁铁矿被完全分解,导致完全退变质榴辉岩的磁化率最小;新鲜榴辉岩的磁化率介于两者之间。在该深度区间,约70%岩心样品磁化率与测井磁化率的比值小于4.0,其中以<2.0为主,相同岩性岩石(如榴辉岩,退变质榴辉岩和副片麻岩)磁化率的比值随深度变化较小。岩心样品磁化率和测井磁化率之间的欧氏距离位于3.0-6.4范围,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如在100~600m和1500~2000m两个深度范围的欧氏距离分别为3.0-5.2和3.2~5.3,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显示了在此区间深度范围内,地层压力对磁化率的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7.
两广云开隆起区基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云开隆起区信宜、高州一带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中基性侵入岩主要为变苏长辉长岩和变辉长岩,TiO2含量(0.24%~0.53%)和稀土元素总量(18.64~78.30μg/g)较低,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2.69~5.28,(La/Yb)N=1.79~4.73),Ta、Nb、P、Zr、Ti为明显负异常,无明显Eu负异常(δEu=0.81~1.16),La/Nb=1.94~5.42,Th/Ta=2.29~17.63,Nb/Th<7.4,εNd(t)=-3.6~-8.4,高Ti/Zr、Ti/Y,低Rb/Ba、La/Yb和EMⅡ,显示富集地幔源区的特征.变苏长辉长岩Sm-Nd岩石-矿物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92Ma±53Ma,表明加里东期的基性侵入岩形成于俯冲-碰撞大陆边缘的火山弧构造背景,而且是俯冲-碰撞后伸展-拆沉-底侵作用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8.
拆沉作用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拆沉作用导致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下沉,相应软流上涌至壳-幔边界,使下地壳,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三者发生物质交换,引起岩浆作用,山脉隆升,伸展,垮塌,形成坳陷盆地,并最终使大陆地宙向长英质方向演化,产生与其它行星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中性安山质或曲云闪长质成分,拆沉作用是对经典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39.
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60  
上地幔物质加入大陆地壳底部过程(底侵作用),在大陆地壳生长、改造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大陆垂向增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底作用会引志大陆下地壳成分、波速结构、同位素组成和热结构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0.
第四次国际金伯利岩会议(4thIKC)于1986年8月11日—15日在澳大利亚的佩思市(Perth)举行。有18个国家、约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了156篇论文。我国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7篇论文。本次会议由D·M·Boyd教授主持。会议的中心说题是讨论金伯利岩及其有关的岩石。所提交的论文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