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运用灰色系统和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建立了一种用于煤层气产出量拟合与预测的动态模型——等维递补灰色-时序组合模型。将这一新的模型应用于山西沁水盆地南部潘庄地区某些典型煤层气井排采量数据的拟合与预测。结果表明,其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适用于煤层气排采的中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212.
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井下煤层宏观裂隙的观测和统计,将其按大小和形态特征划分为4级,并在扫描电镜下对显微裂隙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量。在分析渗透率与地应力、埋深、裂隙、储层压力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影响本区煤储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是地应力和埋深,在埋深相似的条件下,其他因素对渗透率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3.
煤基质收缩能力内在控制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煤基质收缩实验和三轴压缩实验,对煤基质收缩的内在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煤基质收缩量显著受控制于其本身所固有的力学性能,与其力学参数呈现负指数关系,并对这一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14.
高渗透性煤储层分布的构造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我国山西沁水盆地为例,采用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构造曲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构造对煤储层高渗透性区发育特征的控制规律及其地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主煤储层试井渗透率与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差之间具有指数正相关关系,煤储层构造裂隙在构造主曲率大于O.1×10^4/m的地段可能相对发育;高构造曲率与高最大主应力差相匹配的地段在盆地中-南部呈NNW向展布,是较高渗透性煤储层发育的地带;构造应力实质上是通过对天然裂隙开合程度的控制而对煤储层渗透率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215.
多相介质煤岩体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自然煤样,水饱和煤样和气,水饱和煤样的三轴对比力学实验得出;自然煤样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和体积压缩系数大于饱和水煤样的,饱和水煤样的又大于气,水饱和煤样的,而泊松比则正好相反;平行层理方向的应变大于垂直层理方向的应变;煤吸附气,水介质后,体积发生膨胀,煤体强度和机械能降低,指出了在地面开发煤层气过程中,随着气,水介质的排出,煤基质发生收缩,煤体强度提高,泊松比减少。上覆重力在煤储层水平方向的分量降低,煤储层渗透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16.
鄂尔多斯盆地双山地区太原组砂岩的储集空间存在多种类型的次生孔隙。为指导本区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鉴定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区太原组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双山地区太原组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主要受被溶蚀组分的物质基础、酸碱溶蚀性流体与被溶组分之间的溶解反应、溶蚀后自生矿物的充填以及构造压裂缝4个因素的影响。其中,酸性溶蚀方式及自生矿物的充填对次生孔隙的发育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17.
陈润  秦勇 《高校地质学报》2012,18(3):500-504
利用二硫化碳、苯、丙酮和四氢呋喃对不同煤级5 件镜煤样品逐级抽提,测试了原煤和抽余物对甲烷的吸附特性, 分析了产生抽余物吸附性差异的动力学原因。研究发现,逐级抽提改变了镜煤的吸附性,改变方向和幅度取决于煤化作用 程度的高低,第二次煤化作用跃变对抽余物吸附性的变化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认为,镜煤抽余物吸附性的改变可能起源于 物理扩容和化学缩容两种主要机理。二硫化碳一级抽提对长焰煤-焦煤早期阶段煤样产生物理扩容效应,对焦煤后期-贫 煤阶段煤样则产生化学缩容效应。苯二级抽提和四氢呋喃四级抽提对煤吸附性的损伤以化学缩容作用为主,丙酮三级抽提 则主要表现为物理扩容效应。  相似文献   
218.
利用富集培养得到的本源产甲烷菌群对云南昭通褐煤样品进行生物气模拟实验,分析了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与可能 途径。结果显示,为期130 d 的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至少经历了两个产气高峰,第一高峰产气率高于第二高峰。本文认为第 一高峰期间生气母质主要为褐煤中的腐殖组分,第二高峰期间类脂组和惰质组的微生物降解程度相对增强。甲烷碳氢同位 素组成显示,模拟生物气主要通过乙酸发酵途径生成。模拟过程中,甲烷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具有相互消长的变化趋势, 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在模拟后期有变轻趋势,氢同位素则趋于变重,表明模拟过程后期生成的部分甲烷具有二氧化碳还原成因。  相似文献   
21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目前的煤层气开发深度浅于1200 m,丰富的深部煤层气资源有待勘探开发。鉴于此,本文分析了 区内深部煤层赋存特征、热演化程度、煤层含气量及其分布规律。认为上古生界埋深的总体分布格局与两个向西凸出浅埋 带的叠加,可能导致煤层含气性和渗透性区域分布格局的进一步复杂化。发现上古生界煤阶区域分布格局与煤层埋深类似, 指示深成变质作用对区域煤阶分布起着主要控制作用。预测了深部煤层含气量的分布格局,认为煤层埋藏一旦超过临界深 度时煤层含气量随深度的加大反而有所降低。建立了自生自储、内生外储两类煤成气藏模式,认为吸附型煤层气藏与游离 型煤成气藏的共生为合采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220.
深部煤层含气量变化特征与浅部有所不同,实测数据极少,需要研发新的方法对其进行预测。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主煤层为对象,分析了影响吸附常数的地质因素。基于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高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选取温度、镜质组反射率、水分含量、灰分产率、镜质组含量、惰质组含量6个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获得吸附常数与3个主成分之间的多元一次函数关系,根据朗格缪尔方程并结合含气饱和度建立了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采用这一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部煤层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含气量随埋深的变化存在一个临界深度,临界深度大致在750~1200m之间,随煤级及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而呈规律性变化。在临界深度以浅,煤层含气量随埋深的增大而增高;超过临界深度后,含气量随埋深的增大而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