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一次阻塞形势下的内蒙古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煜  韩经纬 《高原气象》2015,(3):741-75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FY-2E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和1 h降水资料,对2012年7月24 31日内蒙古全区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贝加尔湖阻塞形势稳定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下。(2)地面辐合以及700 h Pa切变和涡旋是暴雨发生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中尺度雨团出现在MCS边缘TBB梯度最大处冷空气一侧。(3)暴雨发生时南海季风涌活跃,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低层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相叠置耦合,以及地形的强迫动力抬升机制,触发了暴雨天气。(4)内蒙古西部地区水汽输送条件较差是该地区较少发生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温盐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夏秋季水团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为30.0~31.2?℃,最高温度位于中沙海台区域;表层盐度为33.6~34.1?PSU,最高盐度分布在西北部东岛海域附近;底层温度1~25?℃,盐度34.1~35.2?PSU,最高盐度分布在工区东南角.总体上,研究区水团温盐结构表现为表层高温...  相似文献   
13.
储层孔隙特征和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赋存与储集的重要因素。为评价海陆过渡相高演化煤系页岩储层性质与页岩气储集性能,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N2和 CO2气体吸附、微米CT扫描、核磁共振实验方法,对沁水盆地武乡区块上古生界煤系页岩气储层孔隙微观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武乡区块上古生界煤系页岩样品中发育多种类型微观孔隙,常见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有机质孔几乎不发育;武乡区块煤系页岩气储层样品孔隙总孔容分布在0.021 9~0.073 5 mL/g之间,平均值为0.039 9 mL/g,总比表面积主要分布在11.94~46.83 m2/g之间,平均为29.16 m2/g,其中介孔(2~50 nm)和微孔(<2 nm)是煤系页岩气储集的主要载体。煤系页岩中的高配位数孔隙数量越多,相应的孔容和孔比表面积越大,孔隙连通性越好;在孔隙数量和总孔容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山西组煤系页岩储层孔隙结构与连通性比太原组煤系页岩稍好。  相似文献   
14.
<正>This study proposes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hale play sweet spotting under different maturation stages and various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in China and North America,including some typical examples with best practices,such as the Silurian Longmaxi shale gas in Sichuan Basin in Southwestern China,the Triassic Yanchang liquid-rich oil in Ordos Basin in North-central  相似文献   
15.
尽管连续混合器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壤中溶质迁移转化规律计算,但却仅限于饱和土壤条件。通过采用Kostiakov公式描述非稳定入渗过程,并结合活塞假设计算入渗过程中土壤水分的运动和分布规律,将连续混合器模型扩展应用于非饱和土壤的盐分淋洗过程计算,并求出了模型的解析解。分析发现,在一定的土壤质地、初始含水率剖面和初始含盐量剖面下,模型的计算结果会受到土层划分厚度的影响,而合理的土层厚度又与饱和导水率和溶质弥散系数之间存在量纲一的函数关系。当土层厚度选取合理时,连续混合器模型与HYDRUS-1D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采用该模型模拟试验土壤盐分淋洗过程,显示了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2—2018年江苏省13个市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资料与生育期观测资料、相应时段内的逐日气象数据,应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分生育期、分区域定量评估影响病穗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特征变量和贡献率,按不同起报时间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生育期重要特征变量贡献率的排序为:抽穗扬花期>拔节期>越冬期。抽穗扬花期湿度、连续≥3 d的雨日和日照对赤霉病起主导作用,拔节期日照、降雨量、湿度和雨日与越冬期气温和降雪对赤霉病均具有前期影响,甄别出的重要特征变量排序结果符合赤霉病菌发育、释放、侵染和流行规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病穗率预测模型的精度与重要特征变量个数、赤霉病发生区域、Mtry参数设定、生育期有关;最早可在3月初进行预测,预测时效近3个月,起报时间越接近乳熟期,输入的重要特征变量越多,则病穗率预测准确率越高,病穗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波动趋势完全一致,对赤霉病“中等”和“偏重”等级模拟效果好,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在赤霉病预测中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业务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内蒙古候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64—2003年内蒙古44个站日降水量数据,进行了前20年 (1964—1983年)、后20年 (1984—2003年) 候降水变化的聚类分析,得到了最佳聚类数和各聚类的台站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对前20年和后20年候降水中值的变化情况、候最大降水量出现时间、各聚类的整体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候 (5 d) 和11 d降水中值极图的对比。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地区的候降水变化格局存在经向地带性,但站点海拔的差异使这种地带性有所模糊;前、后两个20年候降水的变化格局较为复杂,大多数站点在一些候降水有显著变化,既有降水显著增加的候,也有降水显著减少的候;候最大降水出现的时间和量值有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春季内蒙古久旱转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和基本气象资料,对发生在2006年5月11日内蒙古春季的久旱转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气候背景、天气成因和转折性特征的分析.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低槽的建立与中纬度低槽的叠加是此次久旱转雨过程大尺度环流调整的转折性信号,西南急流的建立、水汽的长距离输送和偏东方向水汽的垂直叠加是转折性降水最重要的条件.东亚地区中纬度40 °N低槽对转折性降水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动力作用,而青藏高原低槽主要体现在对西南气流的加强和水汽的远距离输送.高层正涡度由南向北的输送,使中纬度低槽进一步加深,垂直运动上升区自西向东的输送主要发生在低层东风切变中.辐散场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较好的抽吸效应,使低层动力辐合作用进一步加强.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叠加成为此次转折性降水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风廓线雷达回波信号强度定标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廓线雷达返回信号功率定标通常通过返回信号信噪比和系统噪声功率的估算得到。该方法存在着噪声电平的确定、外部噪声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了定标的精度。采用信号源分别对接收机和信号处理器进行定量测试,进而对雷达系统进行定标,是另一种可行的办法,该文利用这种方法对CFL-03风廓线雷达进行了定标,并利用该雷达在东莞2009年7月和8月探测资料与广州S波段天气雷达和地面雨量计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该定标方法得到的回波强度与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和地面雨量计资料估算的回波强度基本一致,平均标准差在1 dB左右,表明这种定标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陆相湖泊环境记录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演化的信息,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铜川石川河剖面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3s)和三叠系的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纸坊组(T2z)为研究对象,对界面上下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以及TOC测试对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和古气候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气候环境代用化学指标的波动指示了从晚二叠世至早中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氧化程度相对低,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紫红色砂泥岩代表水体较浅的河流-三角洲相,强氧化环境,气候干旱炎热;而到中三叠统纸坊组沉积期,湖平面上升,元素的迁移作用加强,氧化程度变弱,气温降低,气候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陆相P/T界线上δ^13CPDB存在显著负偏,与全球范围内的海相P/T界线具有一致性,说明在华北地台陆相P/T界线上同样存在气候突变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相地层可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