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99篇
  免费   3276篇
  国内免费   4598篇
测绘学   2191篇
大气科学   1991篇
地球物理   2685篇
地质学   8976篇
海洋学   2178篇
天文学   251篇
综合类   1270篇
自然地理   2031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51篇
  2022年   761篇
  2021年   850篇
  2020年   650篇
  2019年   765篇
  2018年   825篇
  2017年   778篇
  2016年   764篇
  2015年   863篇
  2014年   883篇
  2013年   1096篇
  2012年   1156篇
  2011年   1290篇
  2010年   1260篇
  2009年   1241篇
  2008年   1258篇
  2007年   1154篇
  2006年   1093篇
  2005年   896篇
  2004年   672篇
  2003年   554篇
  2002年   615篇
  2001年   575篇
  2000年   403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3篇
  1942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乌统昱  张咏 《内陆地震》1996,10(2):155-160
拓补预测实际上是GM(1,1)模型群的预测。将首都圈年累积释放地震能量的统计结果作为建模的基本数据,建立相应的拓扑预测模型,对2000年以前首都圈年累积释放地震能量的发展趋势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992.
从宽角地震数据得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南部的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INDEPTH计划的第一阶段,完成了一条跨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南缘的深地震共中点(CMP)剖面,它绘制出俯冲到喜马拉雅之下的印度大陆地壳的顶部(主喜马拉雅道冲或MHT)和底部(莫霍层)轮廓。我们用移动式地震仪记录了CMP剖面的爆炸,偏移距最大达155km。短偏移距数据证实了CMP剖面的数据,而我们的大偏移距数据则以强反射带为主。我们将这一反射带的强的初始相位解释为藏南滑脱系(STD),而其最后一个相位则为MHT的反映。我们用CMP剖面的初动数据去详细地模拟最上部2km的结构。亚东裂谷系中年青的伸展盆地的深度约束在2km,给出了裂谷东侧的断距为4.6km,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内的正断层,E-W向伸展1.5%。宽角数据用于建立地表到MHT的地震波速度模型。STD反射体北倾13°,从约6km深(在CMP剖面南端之下)到22km深,然后变平,倾角减至5°。这样,我们的观测提出STD是一个深的基底断裂,对MHT,我们观测到倾角为75°,NNE倾,从高喜马拉雅山脊下的-20km海拔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约70km处的-36km海拔(地表下40km)。我们提出印度地壳可能俯冲到缝合带地表之下,却不可能是整体俯冲。  相似文献   
993.
The CO2-seawaler system and th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O2 (pCO3) in seawater are stu-died. The buffer capability of the ocean to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2,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tial buffer factor and buffer index. Dissolutions of aragonite and calcit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ifferential buffer factor. The trend of change in the buffer factor is obtained by a box model.  相似文献   
994.
吴勇  欧阳首承 《气象学报》1992,50(3):373-377
Guckenheimer和Holmes针对弱受迫系统或如下的小参数受迫方程组  相似文献   
995.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es made in 1981-1990 have identified that the annual soil los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is 157 million t. and the annual incoming sediment loa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s 40 million t. Soil erosion increases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vegetative cover and its subsequent evolution. The annual amounts of sediment erosion for forest land, shrub land, grassland and farmland make up respectively 6.19%, 10.76%, 23.05% and 60% of the total eros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the quantities of incoming sediment load to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e above four types of land account for 5.95%, 12.42%, 35.46% and 46.1 %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rted to the reservoir. The farmland of offers the main source of sediment. Gravitational erosion produces more bed loads, which will present serious threat to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f entering the reservoir. Resettlement of people to the upper parts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ll increase the sediment yield 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by 10-20 million t and increase the incoming sedi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by 50-60 million t.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soil eros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相似文献   
996.
夏勇 《矿产与地质》1992,(4):313-317
羊石坑汞矿是80年代后期勘探的大型汞矿床,矿床位于川黔汞矿带北部,矿体以细脉、网脉浸染状为主。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温度120~250℃,成矿流体盐度为10.6%(NaCl),流体沸腾发生在250℃左右,包裹体圈闭的最小压力为40×10~5Pa,成矿深度约为400m。结合成矿构造环境、构造演化、探讨了构造改造成矿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997.
998.
吴勇  欧阳首承 《大气科学》1995,19(5):631-635
本文引入第二科里奥利参数讨论了中低纬过渡地区含非绝热(潜热)作用的对称扰动波包发展问题。结果表明:这一地区扰动波包的发展不仅包含了中高纬度波包发展条件[1],而且与潜热和基本风场梯度经向切变及波包传播的非垂直性有关。过渡地区基本风场的作用是通过第一和第二科里奥利参数完成的。  相似文献   
999.
笔者应用历史-因果论的成煤构造理论,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动力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构造复杂的杨梅山矿区找煤,使一对老矿山增了储量,延长了寿命,使一对已报废的矿井重见曙光。  相似文献   
1000.
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曾允孚  李勇 《矿物岩石》1995,15(1):40-49
本文将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冲断带作为一个地质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构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的基础,以不整合面和其对应面将盆地充填序列分割为构造层序和层序,对应于不同成盆期和同一成盆期不同演化阶段,阐明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积三维空间配置形式及其在时间上的演化,初步建立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层格架,进而研究龙门山冲断带逆部推覆作用对龙门山前陆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