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529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8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简称《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内容众多、复杂艰巨的科技工程。本文根据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任务与要求,从调查监测信息过程的整体性特征和工程化业务实施的系统性特征出发,分析了《技术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基于整体性的《技术体系》的总体架构;继而以协同化数据感知、自动化信息处理、精细化场景管理、智能化知识服务等为主线,论述了《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要求,分析了《技术体系》的数智化实现路径,提出了“空天地海网”一体化协同感知网络体系构建、信息自动处理平台研发、时空场景模型构建、自然资源时空知识服务系统研发、工程化技术重构等主要研发任务。为了切实地做好该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战略需求分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92.
柴达木盆地四湖区卤水锂资源极为丰富,那棱格勒河是其最重要的补给源,查清那棱格勒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锂的分布和赋存特征对深刻理解卤水锂富集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那棱格勒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中锂的赋存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锂主要赋存在粉砂和黏土粒级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高盐度卤水环境有利于黏土矿物形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锂主要赋存在伊蒙混层矿物中,较高含量的K对于Li进入伊利石矿物晶格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Li和B在地质过程中应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93.
提出一种融合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HVCE-RBFNN)的三维形变计算方法,结合GNSS和InSAR监测数据,解算甘肃省金昌市金川西二采矿区的地表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基于HVCE-RBFNN方法获取的三维形变结果精度高于传统方法,其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85 mm、7.41 mm和34.47 mm,3个方向的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28 mm、300 mm和193 mm,采空区形变空间分布符合开采沉陷规律。  相似文献   
94.
利用国际联测和综合处理 ,得到昆明GPS站地壳形变速率每年以( -4 .3± 0 .5)mm下沉趋势 ,水平分别以 3 7.5mm ,方位 1 47°± 1 .°5运动。利用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 0 0 0速度场 ,建立最新反映全球板块模型 ,基于最新的ITRF2 0 0 0地球参考架和欧亚板块的欧拉矢量 ,估计得到昆明站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每年 -0 .0 1mm呈下降趋势 ,水平形变速率为每年 ( 8.1± 0 .2 0 )mm ,方位 1 3 7°± 1 .°5;并进一步分别基于几百万年地质地磁模型NNR -NUVEL1A和ITRF96、ITRF97模型的欧亚板块的欧拉矢量 ,得到较一致的结果 ,说明全球板块运动稳定性与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基于不同板块模型分析了昆明GPS站相对于欧亚板块运动  相似文献   
95.
苗作华  刘耀林 《测绘通报》2007,(11):46-49,60
通过有效集成GIS,GPS定位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基于组件的具有三层结构体系的GPS智能车辆监控系统。采用多级通讯服务中心的方式实现移动端与监控中心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多种协议和终端设备的无缝混合接入;利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在Oracle数据库平台上实现对定位数据的操作,利用双机集群、Oracle热备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96.
刘江  王征博  刘成  苗昌奇 《北京测绘》2018,32(2):214-217
以实际地面沉降数据为基础,分别用灰色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预测,然后按照一定方法对灰色模型、时间序列模型赋予合理权值,建立了灰色-时序组合模型~([1])。预测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更为准确、可靠,说明该组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97.
缪锦根 《北京测绘》2018,32(2):250-254
《数字水准仪检定规程JJG(测绘)2101-2013》是目前有效且唯一的数字水准仪检定规程,在对JJG(测绘)2101-2013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问题需要与规程起草者商榷:1)i角的检定问题;2)视距乘常数的检定问题;3)视距测量精度的检定问题等。为了满足测绘生产实践的需求,建议:1)重新制定i角及视距测量精度的检定方法;2)删除视距乘常数检定这一项。  相似文献   
98.
1980—2017年祁连山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当地极为关键的水源涵养区。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块,对祁连山水源涵养量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多年平均产水总量和水源涵养总量约为93.03×108 m3和57.83×108 m3。从时间变化来看,水源涵养量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约为0.196 mm·a-1;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水源涵养总量依次为:草地(31.87×108 m3)>林地(16.71×108 m3)>耕地(4.92×108 m3)>其他用地(2.29×108 m3)>建设用地(0.63×108 m3)。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在所有研究时段内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也会对水源涵养量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区草地面积变化对水源涵养量影响较大。根据建立的经验公式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估算得出研究区多年冻土地下冰储量在550 km3以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消融趋势明显。研究可为祁连山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提供的5个气候模式,并结合基于地面气象站的CN05.1气象资料,评估了CMIP6模式对黄河上游地区1961—2014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基于7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及代表性浓度路径(SSP-RCP)组合情景,结合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了2015—2100年黄河上游地区年均气温和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能较好地模拟黄河上游地区历史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年变化。7个未来情景一致表明,2015—2100年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0.03~0.82 ℃?(10a)-1]。其中,低辐射强迫情景下(SSP1-1.9、SSP1-2.6及SSP4-3.4)气温先呈现增加趋势,21世纪中期到达增幅峰值,之后增温呈现放缓趋势;而中、高辐射强迫情景下(SSP2-4.5、SSP3-7.0、SSP4-6.0及SSP5-8.5)气温表现为持续上升态势。空间上,未来气温增幅显著的区域位于黄河上游西部地区;时间上,呈现夏季增温快,春季增温慢。四季增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致特征,表现为西部增温强于东部,北部增温强于南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是世界最主要的铟产地之一,对其的富集机制还有很大争议。文章以大厂矿田西矿带高峰矿床和铜坑矿床中的闪锌矿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和室内矿相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应用高精度电子探针与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手段,研究稀散元素铟的空间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与主成矿元素的关系,揭示其在闪锌矿中的富集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铜坑矿床中闪锌矿内稀散元素铟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而高峰矿床中铟含量却保持稳定;铟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与铜以双替代锌的形式进入闪锌矿晶格中,也不排除铟以微细包体形式赋存的可能。结合前人研究,推断燕山晚期复式岩体岩浆演化末期花岗斑岩侵位冷却过程中,岩浆结晶产生的富铟、铜等流体对早期生成的闪锌矿进行交代并富集。这一研究结果为寻找稀散元素铟指示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