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Oplegnathus fasciatus (rock bream) is a commercial rocky reef fish species in East Asia that has been considered for aquaculture. We estimated the 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species along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using fluorescent-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technology. Using 53 individuals from three populations and four pairs of selective primers, we amplified 1 264 bands, 98.73% of which were polymorphic. The Zhoushan population showed the highest Nei’s genetic diversity and Shannon genetic diversity.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showed that 59.55% of genetic variation existed among populations and 40.45% occurred within populations, which indicated that a significant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existed in the species. The pairwise fixation index F st ranged from 0.20 to 0.63 and were significant after sequential Bonferroni correction. The topology of an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tree showed two significant genealogical branch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pling locations of North and South China. The AMOVA and STRUCTURE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O. fasciatus populations examined should comprise two stocks.  相似文献   
13.
向蜜  龚迎莉  刘涛  田世洪 《地质学报》2021,95(12):3937-3960
作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家族成员,钙同位素正受到国际地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钙是主要的造岩元素,也是生物必需的元素.钙在地球各圈层广泛分布,研究钙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各种生物过程和地质过程的认识.钙同位素测定主要采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分别表示为δ44/40 Ca和δ44/42Ca.目前自然界可观测到的δ44/40Ca变化范围为-2.0‰~6.75‰,约8.7‰.本文系统介绍了近年来钙同位素分析中样品溶解、化学分离、质谱测定以及高温地质过程中的钙同位素分馏及其地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对钙同位素在碳酸岩-共生硅酸盐岩研究中的意义、钙同位素组成以及取得的主要认识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阐述了放射成因40 Ca、部分熔融作用/分离结晶作用、地壳同化作用、古俯冲碳酸盐循环、热液蚀变作用、岩浆起源深度等对碳酸岩、硅酸盐岩的钙同位素组成造成的影响.最后,通过系统对比碳酸岩-共生硅酸盐岩的锂、镁、钙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应该开展多元同位素体系的联合示踪.由于不同同位素体系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多元同位索体系相结合能有效地加强优势互补,将是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海东  田世洪  江卫兵  祁家明  刘斌  孙中瑞  彭渤洋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2-67040022
粤东北桃源铀矿床位于华南铀成矿省武夷山铀成矿带,其矿床成因、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特征等还未开展深入研究。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往往能够有效地反映其形成时的地球化学环境。桃源铀矿床中黄铁矿与沥青铀矿成因关系密切。因此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基础上,利用LA- ICP- MS原位分析技术,对桃源矿床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铁矿主量元素w(Fe)=41.64% ~ 49.39%,平均值为45.83%;w(S)=50.56% ~ 57.62%,平均值为53.73%,w(Fe)/w(S)=0.73 ~ 0.98,平均值为0.85,表明其形成环境是一个微弱缺铁,相对富硫的相对封闭的地球化学环境;②黄铁矿中相对富集Si、Na、Al、K、Ca、Cr、Co、Ni、Ti、Cu、Ge、As、Se、Bi、Pb等微量元素;③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与主量元素Fe、S无明显线性关系,表明在黄铁矿形成过程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除受到类质同象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④成矿元素U与部分微量元素显示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Na、Ti等元素含量高表明与铀矿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的黄铁矿形成于成矿早期的碱性热液蚀变阶段,而非成矿期,要早于铀成矿时间,并为铀成矿提供还原剂;⑤黄铁矿内部微裂隙发育,成矿期铀矿物容易进入其中,从而引起裂隙附近铀矿含量升高。伴随的高含量As表明其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田世洪  路娜  侯增谦  苏本勋  肖燕  杨丹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9-67040029
Li同位素是一种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工具,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Li同位素溶液分析技术主要采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与TIMS相比,MC-ICP-MS具有分析精度高、样品量少、测试速度快等诸多优点。本研究团队近年来建立了MC-ICP-MS高精度Li同位素分析方法,在天然样品、标准物质以及石英包裹体的Li同位素测定中都取得了良好结果。以此为依托,研究团队建立了适用于西藏本地岩石成因研究的Li同位素地质端元,并将Li同位素应用于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及其隆升历史、川西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富集机制、四川呷村VMS型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四川甲基卡硬岩型Li矿床富集机理等方面。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这些研究进展,旨在加深对Li同位素溶液分析技术的理解,展示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孙士宏 《地震》1994,(6):19-25
本文通过对首都圈地区(北纬38.5°至41.0°,东经113.0°至120.0°)公元1500年以来M≥5地震的系统分析,并应用7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该地区最新地球物理场的有关资料进行分区后,发现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存在较明显的成组发生及有11年的时段性特征,且每一组的活动具有地区性特征。这一现象对首都圈地区5级以上的地震的监视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次较成功的中期地震概率预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底依据地震活动性资料,运用MYCIN不精确推理方法,提出了1989年及稍长时间的中国大陆中期地震趋势预测概率图,这是一次较成功的中期地震概率预测实例。  相似文献   
18.
古大陆再造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世红  王鸿祯 《地质论评》2002,48(2):198-213
最早的古大陆再造基于大陆轮廓的拼接,古生物区系以及古气候方面资料的对比。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技术的突破为确定大陆的古地理位置、古陆块0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大陆裂解和大洋扩张的历史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60年代,板块构造成为古大陆再造的理论基础,由此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观念和更新和学科之间的交融。在成图方面,完善了球面坐标系下古大陆移动、拼合的计算机软件;建成了一系列 全球性的古大陆再造基础资料数据库。按照板块构造理论,超级大陆的形成是古大陆拼合的结果,所以对造山带的分析正在成为古大陆再造中最重要的方法,由此也推动了古大陆再造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技术之间的交叉和集成。主要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和造山带全球性分布的特征,人们推测地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多次超级大陆(Supercontinent)或泛大陆(Pangea)聚散事件,但目前对其古地理和构造格局已基本研究清楚的只有古生代的超级大陆冈瓦那(Gondwana)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泛大陆。90年代初提出的Rodinia超级大陆,尚处于在完善证据和修订模式的阶段。中国古大陆再造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国古陆块之间的关系,中国古陆块和造山带与冈瓦那大陆及特提斯演化的关系、与欧亚大陆碰增生演化的关系以及最近提出的中国古陆块对全球Rodinaia超级大陆事件的响应等。基于不同的资料和数据,将产生不同的再造模式,因此对观测资料和分析数据的可靠性以及数据解释多解性方面珲应给予更多的重视。现阶段对高质量的年代学、古地磁学以及区域构造解析等方面的取证性研究仍然是很急需的。古大陆聚散研究推动了许多前沿课题的进展,如全球构造背景和地理背景下生物的多样性,超级地幔柱以及巨量岩浆活动与超大陆裂解的关系,地磁场真极移现象,地球雪球化效应和全球构造控制的大型成矿作用等。这些课题促使人们朝着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深入研究地球不同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建立完整的系统地球科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从讨论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出发,结合地震学中的常规手段,研究了对地震趋势进行快速判断的方法。对于如何利用单台地震资料进行地震趋势的快速判断做了初尝试,取得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new data of isotopic ages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three types of Mesozoic grani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Xiong'ershan-Waifangshan region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high-Ba-SrⅠ-type granite emplaced in the early stage (~160 Ma),Ⅰ-type granite in the middle stage (~130 Ma) and anorogenic A-type granite in the late stage (~115 Ma).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Ba-SrⅠ-type granite suggest that it may have been generated from the thickened lower crust by partial melting with primary residues of amphibole and garnet. Gradual increase of negative Eu anomaly and Sr content variations reflect progressive shallowing of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se granites from the early to late stage. New 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the early-stage Wuzhangshan granite (156.0±1.1 Ma, amphibole) and middle-stage Heyu granite (131.8±0.7 Ma, biotite)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ir SHRIMP U-Pb ages previous published, indicating a rapid uplift and erosion in this region. The representative anorogenic A-type granite, Taishanmiao pluton, was emplaced at~115 Ma. The evolution of the granites in this region reveals a tectonic regime change from post-collisional to anorogenic between~160 Ma and~115 Ma. The genesis of the early- and middle-stageⅠ-type granites could be linked to delamination of subducted lithosphere of the Qiniing orogenic belt, while the late-stage A-type granites represent the onset of extension and the end of orogenic process. In fact, along the Qiniing -Dabie-Sulu belt, the Mesozoic granitoids in western Henan, Dabieshan and Jiaodong regions are comparable on the basis of these temporal evolutionary stages and their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which may suggest a similar geodynamic process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crat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