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Cd来源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四川成都盆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通过先线性回归再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浅层土壤Cd元素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及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得出浅层土壤中Cd的回归方程及其由元素组合表征的2类来源:自然作用与人为作用。龙门山岩体、沉积地层和硫化物矿床是Cd的主要自然来源;农业活动和城市污染是Cd的人为源,表现为人为作用与自然作用的叠加这为生态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2.
LINTRODUCTIONSoftmudhaVebeenfoundinmanycoasts,rivers,andeStheriesallovertheworld.ThemutUaleffectSofpropagatingwavesandsoftmudseedbedshavebeendiscussedbymostinveshgatorsbasedonlinearwavetheory.Buttheinteractionbetweenwaterwaveandsoftmudisnonlinear.OneaPProachisthePe~ationmethod,usedbyPeregrine(1967).AlternativeformofBoussunesqeqUationsisderiVedbyusingthevelocityatanarbitrarydistancefromthestillwaterlevelasthevelocityvariableinsteadofthecommonlyuseddepth-averagedvelocitybyNWogU(1993).…  相似文献   
83.
The Carboniferous prototype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Tazhong (Central Tarimbasin) area is recognized as a compressive intracratonic depressional one. Three type Ⅰ sequenceboundaries and three type Ⅱ sequence boundaries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CarboniferousSystem, which can accordingly be divided into five sedimentary sequences. These sequencespossess stratigraphic characters of the standard sequence and correspond to the depositionalstratigraphic unit of a third-order eustatic cycle. They can be regionally or globally correlatedwith each other. The framework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intracratonict basin in thestudy area distinctly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passive continental-margin basin in the lack ofdepositional systems of early-middle lowstand, poor development of the deeply incised valleyand condensed section of the maximum sea-flood, good development of type Ⅱ sequenceboundaries and coastal plain depositional systems coexisting with shelf-type fan deltas underwet climatic conditions, Which consequently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paralic lithofacies frame-work.  相似文献   
84.
四川盆地威远、中坝、川东等气田的发现表明,第一勘领域的突破都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从三个气田的发现得到的启示是,要把寻求勘探新发现作为勘探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要有一套利于勘探新发现的技术策略,还要有一套与勘探策略相应的碳酸相应的碳酸盐岩勘探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5.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了多次旋转,最后一次约28°的顺时针旋转发生在始新世,可能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有关;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曾发生了纬度为2°和3.8°的向南回返,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有关。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中白垩世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盆的宽度至少为2200km;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地块-喜马拉雅褶冲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为1000km。  相似文献   
86.
长江源地区近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是该区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同类构造发育的最北部地区。长江源地区地堑构造包括温泉、常错、当拉错纳玛和沱沱河4个规模较大的近南北向地堑。断层年代学和断陷盆地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伸展变形至少自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就已开始,对长江源地区现今的地貌格局、水系型式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长江源区主要水系是沿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和正断层侵蚀发育而成的。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是高原经历早期地壳强烈缩短变形之后,在深部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87.
四川省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系统空间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Geodatabase地理数据模型,通过ArcSDE空间数据引擎连接,把空间数据都存储在关系数据库Oracle 9i中。结合矿区基础地理数据与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基础类、地质等专题数据,构建核心矿区空间地理信息框架和基于B/S和C/S的系统,实现有效地存储、管理和发布四川省各地矿区研究中所获得的大量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8.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征,其中Stigmosphaerostylus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Archocyrtiumriedeli等主要见于晚泥盆世法门阶。上述2个动物群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才多茶卡地区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造带是否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9.
藏北北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时代归属的新证据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藏北北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是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三叠系肖茶卡组灰岩之上、假整合伏于侏罗系雀莫错组陆源碎屑岩之下的一套陆相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及陆源碎屑岩地层,现有的资料都将其时代归属于早侏罗世。取自北羌塘盆地不同地区的2个那底岗日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1个流纹质英安岩样品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05Ma±4Ma、208Ma±4Ma和210Ma±4Ma,它们代表了那底岗日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即那底岗日组的时代应为晚三叠世中期(诺利期)。那底岗日组形成时代的重新确定,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中生代火山喷发事件、羌塘盆地的性质与沉积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布嘎寺正长岩体是目前冈底斯乃至青藏高原地区唯一含似长石及碱性暗色矿物的新生代碱性正长岩体,主要岩性为霓辉正长岩。碱性正长岩体与新生代钾质熔岩密切共生,Ar-Ar法测得正长岩的年龄为27.14Ma±0.05Ma,略早于熔岩。正长岩在化学成分上高钾、富碱,K2O Na2O>11%,K2O>8%,K2O/Na2O>2,里特曼指数σ>9,属超钾质的碱性系列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生热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贫Sr、Ba,具弱的Eu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O同位素组成、黑云母化学成分等显示其成岩物质来源于富集的上地幔。渐新世碱性正长岩与中新世钾质火山岩构成了该区碰撞后的构造岩浆组合,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加厚及高原隆升的基础上,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导致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