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248篇
地质学   349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低功耗、微型化、芯片化、智能化、网络化、低成本高可靠以及全频带观测是地震传感器发展的方向,利用MEMS技术可以集成满足现代传感器要求的"芯片仪器",便于布设低成本、高密度的智能化现代传感器网络.本文提出了从MEMS加速度计经积分放大器获得速度地震计的技术方案,研究指出:1)为获得50Hz有效带宽内动态范围能达到电源电压的满摆幅输出,折合后级的放大倍数在内,积分放大器的积分时间常数只能是小于3.2ms;2)为克服积分器的漂移和噪声,提出了斩波多相积分技术;3)采用成品MEMS加速度计研制的速度型地震计,动态范围可达94dB,带宽在实测的100s~100Hz内响应平坦.提出了以MEMS加速度计的差分电容作为斩波多相积分器的斩波部件而研制高分辨率MEMS速度地震计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82.
本文总结了古神翼龙类的特征,尤其是对中国发现的没有牙齿的翼龙类(包括古神翼龙类、朝阳翼龙类及神龙翼龙类)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比,把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建立两个新的亚科:中国翼龙亚科及华夏翼龙亚科。从古神翼龙类头骨形态变化来看,其演化趋势是头骨由低长向短高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其食性变化有关。根据在辽西凌源四合当九佛堂组发现的一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建立了中国翼龙新种:凌源中国翼龙(新种),它具有以下特征:鼻眶前孔的长度与高度之比率为3.20;吻部指数为3.03;股骨与胫骨长度之比率约为0.66以及第2翼指骨与第1翼指骨长度之比率为0.85。根据发现于辽西朝阳九佛堂组的另一个体较小的古神翼龙类化石骨架,建立华夏翼龙属一新种:返祖华夏翼龙(新种)。虽然它个体较小,但是它具有华夏翼龙类似的头骨脊,然而它的第2和第3翼指骨的后面具有原始喙嘴龙类翼龙的沟状结构,以区别于其它的华夏翼龙类。返祖华夏翼龙的翼指骨后部沟状结构的出现,应为返祖现象的体现。而这一现象,在翼手龙类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83.
传统的测绘技术很难满足化工园区精细化管理对空间数据获取的需求。本文应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海量三维空间数据,以成都某化工园区为例,在深入分析作业区三维测控技术要求和扫描仪器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技术路线,并对三维模型构建、罐体变形分析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84.
地球内部物质在动力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深部和浅部物质与能量进行着强烈的交换和运动,并导致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地震与火山等灾害的形成。地球动力学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相继产生了诸多假说,如地球的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自转说、涌流说、地幔对流说、地壳均衡说等,而问题是何为其力源?因为力源确是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对各种动力假说的分析和理解,讨论了1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2对历史上诸多动力学假说的分析和理解;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深层动力学过程;4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思考;5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与力源及机制问题的探索。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仅涉及到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空间特异结构与变异,而更为重要的却是如何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并厘定物质运动的动力学响应和力源机制。  相似文献   
885.
用超限率分析法提取钻孔倾斜地震前兆异常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钻孔倾斜观测资料,结合运用高通滤波与超限率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取波动、阶跃、突跳等高频信号,并定量描述这些信号的特征,检验此类信号与地震的关系。为确认信号的可靠性,排除气压、水位及仪器等因素影响。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高频信号的数量和强度出现显著增大现象,多集中在3个月内,属短期异常,发震时间多为异常过程中或异常结束后3个月内。  相似文献   
886.
A numerical method i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response properties of real sea areas to open ocean forc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o modeling the China’s adjacent seas shows that the Bohai Sea has a highest peak response frequency(PRF) of 1.52 d-1;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has a PRF of 1.69 d-1; the Gyeonggi Bay has a high amplitude gain plateau in the frequency band roughly from 1.7 to 2.7 d-1; the Yellow Sea(including the Gyeonggi Bay),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and the Taiwan Strait have a common high amplitude gain band with frequencies around 1.76 to 1.78 d-1 and are shown to be a system that responds to the open ocean forcing in favor of amplifying the waves with frequencies in this band; the Beibu Gulf, the Gulf of Thailand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basin have PRFs of 0.91, 1.01 and 0.98 d-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East China Sea has a Poincare mode PRF of 3.91 d-1. The PRFs of the Bohai Sea,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the Beibu Gulf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an be explained by a classical quarter(half for the Bohai Sea) wavelength resonance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for the response dynamics of the Yellow Sea-East China Sea-Taiwan Strait system, the East China Sea Poincare mode,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Gulf of Thailand.  相似文献   
887.
海洋测绘航空摄影测量体系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结合海岸带、海岛礁测绘特点和需求,论述了海洋测绘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装备、标准和人才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明确提出了技术和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和技术方案,为海洋测绘航空摄影测量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8.
研究了水下碍航物信息的获取、处理、显示和管理等一整套技术方法,以水下碍航物数据库为支持,实现水下碍航物数据的获取、海图碍航物信息自动入库、水下碍航物可视化编辑、元数据信息查询和空间定位等功能,并实现以图片库和模型库为支持的海图碍航物要素的三维空间表达,建立水下碍航物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平台,为海洋测绘作业人员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889.
本文采用"初值方法"研究了芬迪湾、缅因湾和圣劳伦斯湾的潮汐共振情况。结果表明,缅因-芬迪湾系统共振是由陆架共振造成的,最强共振周期约为13.0h。芬迪湾次强共振周期约为9.2h,是由该海湾本身的四分之一波长共振引起的。圣劳伦斯湾共振现象主要体现在其东北海区,共振周期约为9.2h,可能是由半波长共振引起的。  相似文献   
890.
利用197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ERA5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突变M-K检验等统计方法,对1979—2019年持续时间在3 d及以上的东北冷涡过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持续性东北冷涡过程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32.8次,最多41次,最少22次; 其中5—6月最多。年总频次存在17 a、9 a、5 a和3 a的变化周期。东北冷涡过程持续时间越长,出现的几率越小,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为13 d; 持续3 d的东北冷涡过程最多,持续9 d和10 d的过程出现频率接近十年一遇,出现10 d以上的冷涡过程6月最多。南涡出现的频次明显少于北涡和中涡,中涡最多; 北涡各月频次差异不明显,中涡、南涡5月和6月明显多于其他月份。在120°—130°E、45°—55°N的区域冷涡中心相对密集。夏、冬半年东北冷涡极端偏多月份东亚地区均为两脊一槽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