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03篇
  免费   2095篇
  国内免费   2688篇
测绘学   788篇
大气科学   2358篇
地球物理   2898篇
地质学   5368篇
海洋学   1473篇
天文学   488篇
综合类   1118篇
自然地理   1095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463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511篇
  2018年   564篇
  2017年   509篇
  2016年   621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654篇
  2013年   628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612篇
  2010年   608篇
  2009年   625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527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516篇
  1998年   451篇
  1997年   431篇
  1996年   422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318篇
  1993年   284篇
  1992年   249篇
  1991年   200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62年   5篇
  195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41.
普查南疆1998-2000年3a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共有192次云系影响南疆,分为5种类型,南疆云系出现的次数较少,常造成中弱以下降水天气,有云无降水的情况较多,并讨论了云系的TBB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冬季南疆阴雾天气在红外云图上其TBB值为-10℃的闭合中心。  相似文献   
242.
根据中吉乌铁路(中国段)沿线10多个气象水文观测站40多年(建站至2000年)各历时最大降水量资料,对中吉乌铁路(中国段)暴雨强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应用熵气象学导出的暴雨时程方程,预测了中吉乌铁路(中国段)各历时最大降水量。这对于中吉乌铁路(中国段)工程设计和施工及未来铁路客运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243.
2002年5月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将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CAPPS)第二版发送给全国47个重点城市的气象部门,以取代CAPPS第一版在各城市的空气质量业务预报中应用.与此同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47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人员进行了培训.CAPPS2以Linux为工作平台在PC机上运行,污染气象预报场由MM5提供,T213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MICAPS中获取,可以作48 h的城市污染预报,解决了预报时效问题.CAPPS2还提供各标准等压面上的位势高度、温度、相对湿度、风和降水等气象预报要素场,模式的中心点和网格距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各省市气象局可以在CAPPS基础上发展适用于本地区的中尺度气象预报、城市污染预报以及其他城市环境气象服务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244.
长江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为175m,在蓄水过程中随着库水位的抬升,必然会引起库岸边坡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运用3D-Modflow软件模拟了三峡工程的蓄水过程中奉节库段边坡岩土体内部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为长江三峡工程奉节库区段移民迁建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5.
苏皖地块--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苏皖地区的基底性质、晚元古代-中生代特征的沉积-火成建造、区域成矿和构造专属性,结合古地磁资料,提出了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的观点。它以苏鲁洋与华北克拉通间隔。震旦纪-早古生代的建造及变形特征与扬子克拉通有差异。石炭纪末和早二叠世的沉积和生物群表明它当时是古特提斯洋域里的一个中间地块,此时它已独立于扬子克拉通之外。三叠纪时苏鲁洋发生过大规模的消减但未闭合,因而苏皖地块的晚三叠世植物群与扬子克拉通有较明显区别。苏皖地块与华北克拉通(指胶辽地块)碰撞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该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与之有关。之后,苏皖地块成为亚洲大陆雏形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46.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芳香结构含量相对较少;角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中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结构以及长链脂族结构;而丝质体则主要由芳香结构组成,脂族结构含量很少。显微组分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藻类体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角质体和镜质体的生烃潜力中等、而丝质体的生烃潜力则很低。对于吐哈盆地煤成油来说,由于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并且生烃潜力也高,因此其具有高的液态烃产率、丝质体的产油率最小、角质体和镜质体的液态烃产率中等。由于镜质体是本区煤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因此,对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具有工业规模的油田来说,镜质体应该是主要的贡献组分之一。但对于富含藻类体的厚层状烛藻煤,由于它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力大、以中长链脂族结构为主,是煤成油最理想的源岩。  相似文献   
247.
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对该区水、土壤、大气、区域稳定性、生态资源、地层条件、放射性、矿藏、地方病、旅游地质及垃圾等进行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利用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并利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248.
山东金青顶金矿床和七宝山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REE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研究了金青顶金矿床和七宝山金矿床的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REE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的REE均为LREE富集型,并显示Eu正异常。成矿流体REE配分模式和REE参数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当的来源。与金矿有关的成矿母岩,即昆嵛山花岗岩和七宝山次火山岩的REE特征也极为相似,反映成矿流体的REE组成都有从成岩向成矿过程演化继承的关系。矿床流体包裹体REE组成的相似特征及矿床碳氧同位素等特点表明,金青顶金矿床和七宝山金矿床是华北东部中生代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249.
河北矾山燕山期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北矾山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侵入岩主要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构成,以高钾钙碱性岩系列岩石为主;SiO2=53.58%-60.57%,Al2O3=16.16%-17.23%,Na2O K2O=5.76%-8.96%,K2O=2.25%-4.55%,Na2O/K2O=1.14-1.56;ACNK=0.72-0.86,NKA=0.47-0.77;Eu^*/Eu=0.80-0.95,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和Nb、Ta、Hf、Ti亏损,相对低Zr、Rb和Rb/Sr,但高Sr和Sr/Y,具有埃达史质岩石质岩石的部分特征。晚期(白垩纪)侵入岩由碱长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碱工花岗岩、钾长花岗岩构成,以钾玄岩系列岩石为主;比早期岩石富SiO2,低Al2O3、富Na2O K2O和K2O,但低Na2O/K2O;ACNK=0.82-1.07,NKA=0.77-0.92;Eu^*/Eu=0.65-1.00,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和Nb、Ta、Hf、Ti亏损,相对高Zr、Rb和Rb/Sr,但低Sr和Sr/Y。矾山地区早期侵入岩的形成可能与伊泽奈崎(Izanaqi)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所导致的挤压增厚有关;晚期侵入岩可能形成于拉张环境中。  相似文献   
250.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China, to trac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with an emphasis on land quality changes. Three sets of data are used in this case study: remote sensing data deriv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crop yield data from statistics; and soil data collected by th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ur study reveals that at the regional scale, LUCC has taken place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vegetation cover has been expanding and crop yields per hectare have been on rise. However, while the overall eco-environment has 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is uneven across the Delta region. At local levels, some areas show signs of increased salinization and declining organic content. Both natural forces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LUCC, but human activities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While som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positive, the damages are often long-lasting and irreversible. We also conclud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both macro data (such as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micro data (data collected in the field) to study land quality change. The former are efficient in examining land quality changes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e latter can serve to verify ground patterns revealed from macro data and help to identify local variations, so as to get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UCC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land managemen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