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449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基于线性势流理论和欧拉-伯努利梁理论,采用匹配特征函数展开法建立斜向波对台阶地形上有限吃水半无限长弹性板散射的解析解。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同时考虑波浪入射角度、弹性板吃水、三种不同板端条件(自由板端、简支板端、固定板端)以及海底地形的影响。本文还直接将板端条件引入匹配边界条件,建立线性方程组求解速度势中的展开系数,计算过程简单、高效。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收敛性好,并满足能量守恒方程。将本文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特例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良好。分析了波浪入射角度、弹性板吃水、不同板端条件以及海底地形对弹性板水动力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2.
邹力  王云峰  姜勇强  吕梅  邹勋 《气象科学》2016,36(3):366-373
本文利用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DA),设计了4个同化试验方案,将ATOVS卫星亮温资料直接同化到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中,研究同化ATOVS不同卫星亮温资料对2009年04号热带风暴“浪卡”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同化卫星亮温资料能够改善初始场结构(大气流场、温度场),尤其是对西太平洋反气旋系统,进而提高对热带气旋路径的模拟精度。同化不同类型的ATOVS卫星亮温资料对于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HIRS3和HIRS4资料同化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改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23.
采用高分辨率的格点降水实况资料,对2019年5月1日—9月30日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中国气象局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CMA-SH9)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MWF)的降水预报产品作海南岛晴雨预报的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 CMA-SH9具有较高的晴雨准确率及较小的雨区面积偏差。CMA-GD(ECMWF)评分偏低与较高漏(空)报比例有关,漏(空)报易出现在五指山以南和东部沿海一带。三个模式在海南岛东部沿海一带的晴雨准确率随预报时效减小而提高;(2) CMA-GD多漏报,CMA-SH9和ECMWF多空报。CMA-GD和CMA-SH9比ECMWF具有较快速的调整能力,预报时效缩短,雨区面积偏差减小,晴雨评分提高;(3) 降水面积百分比为0~20%、20%~40%、40%~60% 的局地降水事件中,CMAGD和CMA-SH9预报雨区面积偏大,预报时效增加,面积偏差由偏多转偏少;降水面积百分比为60%~80%、80%~100%的降水事件中,雨区面积随时效增加呈增加趋势。(4) CMA-GD对海南岛北部高频降水中心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但易漏报南部高频降水中心。CMA-SH9在海南岛北部易出现高频降水面积偏大,质心偏东的误差,但对南部的高频降水预报能力优于CMA-GD。通过最优面积阈值择优方案迭代集成CMA-GD、CMASH9和ECMWF的降水预报,可有效提高海南岛高分辨率网格晴雨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824.
沉积盆地碎屑岩储层烃类热氧化的机理尚不明确,特别是参与反应的氧化性物质有待厘清.就此,在已证实发生该反应的准噶尔盆地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开展了针对性研究.在岩心描述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岩矿鉴定、全岩和微区主量元素以及铁价态分析.结果 表明,百口泉组岩心呈现出褐色与灰色—灰绿色层段的不规则分布,颜色变化不受岩性界面和沉积构造的限制,显示出灰色—灰绿色层段为埋藏期还原性含油气流体改造的产物.褐色向灰色—灰绿色的转变是岩石中赤铁矿被消耗并伴随绿泥石生成的结果.赤铁矿含大量Fe3+和少量Mn3+/4+,二者均参与了烃类热氧化反应,其含量差异导致伴生的绿泥石富Fe少Mn.赤铁矿大量参与反应,指示烃类热氧化可能在陆相含油气盆地深层普遍发生,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25.
Small, irregular terraces on hillslopes, or terracettes, are common landscape features throughout west central China. Despite their prevalence, there is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se topographic features, the processes that form them, and the role humans played in their formation. We used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geology, ecology,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erracette development with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erracettes occur on south facing, 20° slopes at 2500 m elevation, which appears to coincide with places people historically preferred to build villages. Ethnographic interviews suggest that traditional swidden agricultural cycles removed tree roots, causing the loess sediments to lose cohesion, slump, and the terrace risers to retreat uphill over time. This evidence is supported by landslide debris at terracette faces.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of terracette sites reveal remains of rammed spread soil structures, bones, stone tools, and ceramics dating from at least 2200 years before present within a distinct paleosol layer. Radiocarbon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terracette sediments ranged in age from between 1500 and 2000 14C yr BP and between 16 and 0.30 ka, respectively. These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indicate a long history of human habitation with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and, taken together, suggest strong links between terracette formation and human-landus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826.
The late Cenozoic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geochronologic data of the Zhingfang River catchment in the Yuntaishan World Geopark are studied. Several quarternary geochronologic methods, includ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thermo-luminescence (TL) and U-seri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wo planation surfaces, named as the Taihang surface which is a peneplain of Taihang stage formed during Oligocene or Oligocene to early-middle Miocene period, and Tang-hien surface which is a mature wide valley of Tang-hien stage formed during late Miocene-Pliocene or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period and probably ended prior to 2.2–2.6 Ma based on ESR dating. After the Tang-hien stage, the incision and aggradation of the river formed six stream terraces with heights of 3–5 m, 8–12 m, 22–24 m, 28–38 m, 50–62 m and 80–85 m above the river bottom, respectively. The dating results of the alluvium sediments suggest that these terraces were formed during Holocene, 20–23 ka B.P., 110–120 ka B.P., 200–240 ka B.P., 840–1200 ka B.P. or ~450 ka B.P. and 1600–1800 ka B.P. or ~1100 ka B.P.,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pisodic incision of the river, which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the scenery in the Yuntaishan World Geopark,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periodic dry-wet climate change during late Cenozoic mountain uplift.  相似文献   
827.
焦珣  高淑琴  张岩  张莹 《第四纪研究》2010,30(1):193-200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举措。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作用,河南省受水地区水源结构的改变对主要的供水水源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论文在建立河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按照受水区的分配水量相应压采各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开采量,模拟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 河南平原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到2010年,郑州市、新乡市、濮阳市漏斗中心水位相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2007年1月1日)将分别提高6.64m,8.15m和4.15m,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地下水的开采压力,有效地恢复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但是由于农业灌溉超量开采地下水,河南平原中部和东部的非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仍持续下降;  南部尽管不在受水区范围内,但是供水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所以浅层地下水位无明显变化。结合前人的供需水量预测结果,到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给受水区的水量与受水区的需水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828.
笔者在建设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数据库和河北地质遗迹网络电子地图(WEBGIS)过程中提出了建设地质遗迹网络大百科全书(WIKI维客)的概念, 实现了人人参与、协同维护的网络门户建设, 同时技术上开发了基于MAPGIS-IMS和FLASH的两种WEBGIS技术, 吸收并用二者的优点, 综合了遥感和GIS技术, 为政府机构和游客提供信息服务, 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829.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土壤中污染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勋  陈家玮  张小岗 《地质通报》2010,29(11):1655-1661
CO2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它具有无毒、无污染、易获取等优点。近年来,有关超临界CO2流体热力学相行为和溶解度性质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根据近年国内外运用超临界CO2流体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萃取应用,分析了温度、压力、共溶剂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通过与其他土壤修复技术的比较,展望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于土壤修复领域的可行性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30.
2007年7月7—9日淮河流域梅雨锋雨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勇  丁治英  李勋  王群 《气象科学》2012,32(1):45-52
针对2007年7月7—9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暴雨,采用NCEP1°×1°客观分析资料、6h地面观测降水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中雨带发生、发展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论如下:(1)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南亚高压辐散场东侧,该区域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控制区,有利于低层低值系统的发展;(2)处于非热成风不平衡状态下的低空强急流带形成以后,对于雨带分布以及暴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视热源、视水汽汇廓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热环境大气的作用;(4)基于p坐标系的比湿垂直输送正值带可以较好地示踪雨带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