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61篇
  免费   4447篇
  国内免费   5889篇
测绘学   1631篇
大气科学   4700篇
地球物理   6105篇
地质学   12214篇
海洋学   2840篇
天文学   1083篇
综合类   2437篇
自然地理   3087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09篇
  2022年   1185篇
  2021年   1340篇
  2020年   1133篇
  2019年   1331篇
  2018年   1493篇
  2017年   1287篇
  2016年   1432篇
  2015年   1228篇
  2014年   1510篇
  2013年   1458篇
  2012年   1405篇
  2011年   1502篇
  2010年   1465篇
  2009年   1339篇
  2008年   1229篇
  2007年   1132篇
  2006年   928篇
  2005年   818篇
  2004年   678篇
  2003年   649篇
  2002年   623篇
  2001年   649篇
  2000年   709篇
  1999年   971篇
  1998年   827篇
  1997年   786篇
  1996年   722篇
  1995年   598篇
  1994年   629篇
  1993年   513篇
  1992年   434篇
  1991年   302篇
  1990年   252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193篇
  1987年   120篇
  1986年   99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65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4篇
  1975年   6篇
  1958年   15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41.
在东亚和东南亚第四系对比中,有关的几条界限,本文建议如后。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作为本区海相第四系的下界,其位置大致在古地磁Olduvai亚时的下界,时间约为距今1.9Ma。在南中国海、东海及沿岸地区,发现了以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生物事件,如Pulleniatina finalis的初现位,Globigerinoides obliquus和Globoquadrina altispira的灭绝位,以及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loculata壳体旋向的变化。此界限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是相当稳定的。在陆相地层中,以泥河湾组为代表,狭义的泥河湾动物群(相当于晚维拉方动物群)所在地层的底界,其古地磁位置为Olduvai亚时的底界。以此作为陆相第四系的下界,与上述海相第四系底界一致。 以古地磁布容/松山界线作为中更新世和早更新世的界限,其年代为0.73MaB.P.。中国中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周口店组,其底界恰为布容/松山的转换面,北京猿人的年代为0.60—0.23MaB.P.。在洛川黄土剖面上,布容/松山界线为古土壤S_7的底界。雷琼地区中更新统下部的北海组的底界也是布容/松山界线,所产的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0.687—0.733MaB.P.。在黄海,布容/松山界线是第Ⅶ海侵层的顶界。通过岩石地层标志,以及动物群、古人  相似文献   
142.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依据东海陆架北部 2 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 ,就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细粒级部分以 <0 .0 16 mm为优势粒级 ,可占到总细粒级沉积物的 75 %以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细于 0 .0 0 8mm粒级的沉积物占据优势 ,长江口泥质区则以 <0 .0 16 mm粒级的沉积物为主 ,两泥质区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3.
有风浪太湖水体的光照传输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启铭  杨平 《海洋与湖沼》1993,24(3):286-293
根据辐射传输方程的近似解方法和光照传输的累加原理,建立了包括水面风浪效应、水中悬浮粒多次散射和底泥反射的垂直分层水体的光照传输数值模式。利用该模式和太湖悬浮粒实测资料,计算和讨论了太湖水体中光照随水深的变化以及悬浮粒浓度、风浪和太阳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粒的多次散射所形成的漫射光是湖水中光照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水体的下层,漫射光甚至是光照的主要构成部分。风浪对水中光照的影响则主要在天顶角大于70°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此时风浪水体对太阳直接辐射和全辐射的反射率比平静水面都有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144.
海洋在天气、气候及大气环流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洋热源的异常分布是造成长期天气异常的重要原因。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来实现的,因此,直接运用海气热量交换来考虑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分析海洋加热异常对长期天气、气候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我国旱、涝及天气变化的主要副热带天气系统,对我国夏季气温、雨带位置及强度影响很大。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副热带地区是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和水汽较多的地区,也是海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海域,这一地区的海洋加热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将有直接影响。本文分析了冬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海洋加热主要场的分布特征,指出了海洋加热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该海域海洋加热较常年偏多时,冬、春至初夏副高偏弱,位置偏东、南(6月副高脊线位置除外);反之,海洋加热较常年偏少时,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北(6月副高脊线位置除外)。该海域海洋加热对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变化有着重要作用。本结果对预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研究中纬度海洋加热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大气环流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5.
本文根据CTD观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海区的温、盐、密度跃层的分布与变化,讨论了逆温逆盐层的分布区域,并从跃层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水的涌升,黄海冷水团的上边界以及台湾暖流在东海北部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46.
1990年7~8月,舟山地区的对虾养殖场暴发了流行性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造成对虾大量死亡。作者根据这一病情,对病虾的主要器官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病虾鳃丝细胞中有支原体感染。寄生部位为鳃呼吸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核周腔。支原体多形态,呈近圆形、细长条形不等,无细胞壁,仅有单一膜包围,中心为一电子密度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7.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three major taxa—— Copepoda, Chaetognatha andSiphonophora of May-June 1986, July-August and December 1987,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and the indicator species of zooplankton in the Kuroshio and adjacent waters of the East China Sea are preliminarily studi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the abundance of copepods, chaetognaths and siphonophores arecurred in the continent area northwest of Taiwan and the south-centre sec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 which are the mix front of different waters. Zooplankton in the water area inside of Ryukyu Islands presented low abundance and high diversity. There are clea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bundance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rength or weakness of different water masses and fronts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s of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bundance.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zooplankton in the study area is complex and var  相似文献   
148.
中国对虾体内20-羟基蜕皮酮含量与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完成变态后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体内20-羟基蜕皮酮(20-HE)含量进行了周年测定。5~6月,全虾抽提液中20-HE的质量分数以体长为0.8cm的仔虾为最高(47.96±3.94)×10~(-9)(m/m)。血淋巴中20-HE的质量浓度在6~8月(平均为22.66ng/mL)和11月(25.93±3.44ng/mL)较高,翌年3月最低,为8.29±1.40ng/mL。呈现出20-HE含量与蜕皮生长和促进卵母细胞早期发育及精子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9.
陈峰  蔡锋 《台湾海峡》1992,11(4):339-344
本文根据南海深海盆地三个沉积柱样的粒度结构、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等特征分析,深讨了南海深海盆地细粒沉积物的浊积现象。结果表明,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斜坡上KL37孔的浊流沉积现象并不明显;位于陆架斜坡和深海盆地交界处的KL29孔存在着大量的浊积层,属于浊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环境;位于南海盆地中部的KL91孔虽然已属于远洋性沉积环境,但除出现火山灰沉积外,浊流沉积作用仍然是相当活跃的。  相似文献   
150.
不同pH海水和不同时间处理紫菜、石莼对呼吸强度和致死酸度试验结果表明,紫菜比石莼耐酸力强。在海水温度为18℃条件下,分别用pH_2、pH_3、pH_4、pH_5、pH_6、pH_7、pH_8处理,处理时间20分钟,紫菜除pH_2处理对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和培养5天后有20%死亡外,pH_3、pH_4、pH_5、pH_6、pH_7、pH_8各组处理对呼吸强度都有促进作用,培养5天后没有死亡现象,而石莼经pH_2、pH_3处理,对呼吸强度都有抑制作用,培养5天后,pH_2处理组全部死亡,pH_3处理有50%死亡。pH_3和pH_4在海水温度为18℃条件下,处理时间为40分钟时,对紫菜呼吸强度有促进作用,培养5天报,pH_3处理组仅有20%死亡。而pH_3对石莼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培养5天后,全部灭亡。在生产上是否可以考虑用pH_3的海水处理紫菜网帘以达到消除石莼(杂藻)的目的,将是一项具有生产意义的待试验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