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31.
通过灌胃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病原性河流弧菌导入青石斑鱼消化道内,追踪标记菌在青石斑肠道中的黏附和定植及对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石斑前肠和中肠在河流弧菌灌胃12 h即可检出,前肠在24 h达到峰值,大约为7.1×105 cfu/g,中肠则在36 h达到峰值,约为5.39×105 cfu/g,而后肠则是在24 h才开始检出,且检出时即达到峰值,但仅为2.44×104 cfu/g,说明青石斑鱼的前肠和中肠都是河流弧菌的主要黏附部位。灌胃96 h后前肠和中肠仍有标记菌存在,但在后肠已检测不到标记菌,反映出标记菌已在前肠和中肠定植下来,但没有在后肠定植。此外,标记河流弧菌的定植能够显著降低前肠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以及后肠脂肪酶活性。研究结果说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可通过黏附定植于鱼类肠道影响鱼类肠道消化酶活力,这可能是病原性河流弧菌引发鱼类病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2.
广州数字地震台IP传输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广州数字地震台数据传输的现状和IP传输技术的应用。详细介绍了IP Data Terminal地震数据传输终端的功能和特点。分析了167天来广州台DDN传输与IP传输对比观测的结果,结果表明,DDN传输受天气影响较大,而IP传输波形误码率低,并受益于“断点续传”,使波形连续率逐步提高。对IP数据传输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将来用IP传输代替DDN传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3.
对2010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 Np)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物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宽的分布范围,δ15 Np值分布范围为-1.1‰~8.6‰,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陆源输入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其中,2月份生物反应较弱,δ15 Np分布体现了陆源和海源的混合特征;5月和11月份上层水体δ15 Np随叶绿素a升高而降低,指示了生物的同化吸收作用;8月和11月δ15 Np和总溶解无机氮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该海域发生了氮的矿化再生。  相似文献   
134.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地层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的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烃源岩成熟生烃时期较早,与油气晚期成藏的认识不一致。因此,本文通过盆地热历史恢复和超压对烃源岩抑制作用的详细分析,重新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主要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结果表明,因二叠纪盆地构造热体制的转变,准噶尔盆地中二叠世-早侏罗世经历了快速降温的过程,超压全面抑制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过程,且抑制程度随压力系数增大而增大,当压力系数达到最大值后抑制程度也达到极限(Ro偏低0.6%左右),利用与压力系数相关联的超压因子调节 Easy% Ro模型中的化学反应频率因子能够有效地反映Ro值受抑制的特征,采用改进模型模拟的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表明,盆1井西凹陷和沙湾凹陷中-上二叠统烃源岩主要生油期为白垩纪,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目前仍处于生油高峰期,明显滞后于传统生烃模式的预测结果,为深源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烃源条件。  相似文献   
135.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含油气盆地,有关盆地内主力烃源岩层位时代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油-油对比能够 发现原油间的亲缘关系,明确不同类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中深1井及中深1C井发现的中寒 武统阿瓦塔格组、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原油可以作为重要的端元油类型参与油-油对比。本文通过对比两种寒武系原油 及盆地内多种轻质原油微量元素组成,发现根据多种过渡金属元素比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盆地内轻质原油分为I类和II类, Cr/V,Ni/Mn,Ni/Mo比值是原油分类的良好指标。I类原油较II类原油具有较低的Cr/V比及较高的Ni/Mn与Ni/Mo比,表明 其烃源岩沉积环境相对还原。本次分类结果与前人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相符,表明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可作为原油分类的重要 参考,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6.
The Furongian Series of the Cambrian in the Tarim Craton(NW China) is mainly composed of crystalline dolostones,and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Furongian Series in the Tarim Craton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due to the scarcity of fossils and the absence of the 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PICE), which is the primary global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of the Furongian Series. In this study, the SPICE was discovered by examining the carbon isotopes of the representative drilling wells in the West Platform and East Basin. A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anomaly with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1.5‰ to 1.9‰(PDB), were found in the middle of the Xiaqiulitag Formation of the three drilling wells in the West Platform, and a positive excursion with δ~(13)C values up to 4.0‰(PDB), which is correlated with the SPICE, was found in the lower limestone of the Tuershaketag Formation in the East Basin. Based on the carbon isotopic data and chem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Furongian Series across different facies in the Tarim Craton i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e basal boundary of the Furongian Series was preliminarily defined by the occurrence of the SPICE. Aweak positive anomaly of δ~(13)C was observed at the base of the Penglaiba Formation of the three boreholes in the West Platform and the top of the Tuershaketag Formation of Tadong-2 well. We propose that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the carbon isotope above the weak negative anomaly at the base of the Penglaiba Formation and the top of the Tuershaketag 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define the Cambrian-Ordovician boundary in the Tarim Crat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