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借助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Okada均匀滑动模型反演获得四川荣县地区三维同震形变场及荣县地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断裂现象大体沿NS向,两侧沉降区域中间伴随抬升现象,最大垂直形变量约18 mm;荣县地震发震断层符合逆断层特性,断层长约9.5 km,宽约2.1 km。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获取该地区2018-11~2019-03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结果发现,该区域在震前形变波动较小,地震是造成累计形变较大的主要原因,震后地表变化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2.
53.
选取2004-01~2007-11共180多个速报地震,经震中距校核后测算的MS震级与全国大震速报台网发布的MS震级比对,得出泉州台在震级测算方面的偏差情况。并根据不同地震的相应特征,确定相应的震级校正值,以此提高泉州台的地震速报精度及作为提供日常处理地震资料数据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4.
介绍了泉州地震台TJ-ⅡC钻孔应变仪的概况,对观测资料质量进行简单的分析。利用观测资料分钟值,对2002~2010年发生在中国台湾地区与印尼苏门答腊及附近区域强震记录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记录地震应变波的震级与震中距、记录到时差、记录振幅等有关问题,通过对记录到的震前应力异常变化的相关分析,寻求其映震能力的有关结果。  相似文献   
55.
一次冷涡横槽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加密探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7月12日夜到13日凌晨发生在河南省东北部的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可知:此次过程为典型的东北低涡后部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下摆造成,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和大CAPE的环境条件下,具有干对流特征,850-500 hPa的温差在25~30℃之间,高空冷槽叠加低层暖脊,使得CAPE从当日08时的≤1000 J/kg增大到20时的1000~3500 J/kg;郑州0-6 km和0-2 km的垂直风切变分别是6.06 m/s和2.89 m/s,属弱垂直风切变.地面中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地面高温高湿及等温、等露点线密集区和辐合相叠加区.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强对流回波自山东南部生成并向西传播影响开封地区,随后与西北和北部东南移的对流回波在新乡地区东部汇合加强,然后西移影响郑州地区;径向速度图上具有明显的辐散系统和大风区,在大风发生时段有中气旋产品出现,中气旋直径为4.50~5.00 km,大风发生前后中气旋的切变值由10×10-3s-1增大到16×10-3 s-1,最大值52×10-3 s-1出现在00:37,即延津大风发生时和兰考大风发生前19~ 44 min,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预警提供了参考依据.SWAN产品虽有偏差,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张宇星  李贵才 《热带地理》2021,41(1):177-189
利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1988—2020年粤港澳研究从科研机构、学者合作等横向特征以及文献数量演化、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迁移等纵向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科研机构类型多样,以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为主导,且集中于广东省内;机构间初步形成合作关系网,但合作强度不高.2)个别学...  相似文献   
57.
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是我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典型湖库,其渔业主要以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增殖为主,对鱼食性鱼类资源的研究和关注相对匮乏。而鱼食性鱼类是水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过度捕捞、生境退化等影响,千岛湖鱼食性鱼类资源下降明显。鉴于此,2021年3月—2022年12月,逐月在千岛湖收集4种同域共存的鱼食性鱼类样品1032尾,包括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大眼鳜(Siniperca kneri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系统研究并比较了4种鱼食性鱼类年龄、生长、繁殖等生活史策略的分化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4种鱼食性鱼类优势年龄组均未超过3龄,说明其种群呈现低龄化现象。生长式型上,翘嘴鲌和蒙古鲌属正异速生长,而大眼鳜和斑鳜属负异速生长,说明4种鱼食性鱼类具有不同的生长策略。条件系数(CF)的变化趋势与繁殖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大眼鳜的条件系数最高(1.92%±0.03%),其次为斑鳜(1.72%±0.02%)和蒙古鲌(1.14%±0.01%),翘嘴鲌的条件系...  相似文献   
58.
RemotesensingstudiesintheHaikouBayCalculationofthedepositionparametersWuLongye,WuYongsen,SunYuxingandWangZhenxian(ReceivedAug...  相似文献   
59.
本文全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红树林在消浪(波)弱(缓)流、抵御风暴潮灾害、防风,以及减轻海啸灾害和适应海平面上升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00 m宽度的红树林带可消减13%~66%的海浪波高,每千米宽度的红树林带可将风暴潮最高水位消减4~48 cm,数百米宽度的红树林可以使海啸引起的淹没深度降低5%~30%。红树林植被密度、植被带的宽度、植被形态特征、地形与高程等因素是影响其减灾功能的关键因素。红树林减灾作用机理研究和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3类方法。众多学者开展了红树林对水体流动的拖曳力系数研究,模拟了红树林中的水体运动的波流运动模型。然而,目前红树林减灾功能的现场观测数据仍然偏少,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中采用的红树模型较为简单,对不同种类红树林的复杂特征以及植被柔性作用的考虑尚显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红树林保护修复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的因素,构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海岸综合防护体系,提出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