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255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340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41.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 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 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 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 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 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 433.72 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942.
943.
Fish skin collagen hydrolysates (FSCH) were prepared from walleye pollock (Theragra chalcogramma) using a mixture of enzymes, namely trypsin and flavourzyme. The degree of hydrolysis of the skin collagen was 27.3%. FSCH was mainly composed of low-molecular-weight peptides and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1000Da fraction was 70.6%. Free radical and oxygen species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FSCH were investigated in four model systems, including diphenylpicrylhy-drazyl radical (DPPH), superox-ide anion radical, hydroxyl radical and hydrogen peroxide model,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native antioxidant, reduced glutathione (GSH). FSCH was also evaluated by water-absorbing and water-holding capa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SCH was able to scav-enge free radical and oxygen species significantly and to enhance water-absorbing and water-holding capacity remarkably. Therefore, FSCH ma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medicine and foo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944.
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人类活动是生态系统演变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定量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是分析区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套将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的方法:首先,通过选取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和普通中学在校中学生数等17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加权法将各指标综合获取区域人类活动定量化指数。将本方法应用于中国武川县、蒙古达尔汗乌拉省和俄罗斯扎卡缅斯克地区,并验证了其有效性。经计算,2000年前述三地的区域人类活动指数,依次为0.78,0.54,0.16,即,自南向北区域人类活动强度逐渐降低;武川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5年及2000年的区域人类活动指数,分别为0.37,0.50,0.78,即,区域人类活动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加。通过对三个研究区的自然环境和区域人类活动的梯度分析,以及武川县区域人类活动的发展过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定量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强度,为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45.
长江口外内陆架埋藏古河谷的河型判别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在长江口外内陆架发现了大量埋藏古河谷,根据埋藏古河谷断面的形态参数,加以公式计算得到古河谷其它特征参数,使用宽深比-曲率和比降-河宽2种河型判别方法分析判别了该古河谷的河型,认为比降-河宽法在该区域河型判别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判别出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和冰消期古长江在研究区域以辫状型河道为主.  相似文献   
946.
莱州湾东岸沿岸输沙率及冲淤演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美国<海岸防护手册>的CERC公式对莱州湾东岸的沿岸输沙率进行计算;同时根据莱州湾东岸自身特征,采用岬间海湾平面平衡形态经验模型-抛物线模型对莱州湾东岸的平衡状态进行预测,结合两者分析得出莱州湾东岸的冲淤演化动态:屺姆岛南侧西端略有冲刷;龙口湾顶基本无泥沙进出;招远岸段遭受严重的侵蚀;石虎咀处于淤积状态.针对侵蚀岸段提出了防止海岸蚀退的对策.  相似文献   
947.
近年来精确制导炸弹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作为机载武器,炸弹必须被飞机携带到指定的空域进行投放,炸弹惯导系统在投放之前必须进行初始对准。针对一些老式战斗机无法完成对某精确制导炸弹进行投放控制的问题,引入GPS定位技术,设计出了一种便携式导航系统。仿真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相似文献   
948.
首先介绍了卫星导航系统间干扰评估方法,仿真计算了CompassB2a与GPSL5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干扰分析结果表明:Compass B2和GPSL5信号之间可以实现兼容,为进一步开展B2与L5信号间的互操作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9.
林海星  程三友  王曦  陈静  辜平阳  庄玉军  赵欣怡  马刚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07-2022092007
赛什腾地区隶属柴北缘构造带,岩性复杂多变,前人对研究区岩性界线的划分较为笼统,笔者等选择Landsat- 8 OLI、ASTER和Sentinel- 2A为数据源,采用最佳波段指数确定各影像的波段组合,凸显不同岩石的边界;将ASTER短波红外波段与Landsat- 8 OLI、Sentinel- 2A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协同处理,构成Landsat- 8+ASTER(LA)数据和Sentinel- 2A+ASTER(SA)数据,分析重采样岩石标准光谱信息,拟定不同岩石波段运算公式,基于多重分形理论选定不同岩石类型的阈值范围,获取主要岩性的分布;根据重采样的黑云母标准光谱曲线,选取SA数据2262 nm波段和2336 nm波段进行定向主成分分析,采用Crosta法阈值分割第二主成分,划分黑云母异常等级,将其与岩性分布相关联,识别出研究区主要岩性分布。通过岩石实测光谱分析、薄片镜下鉴定与野外地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完善解译结果。岩性提取结果显示,小赛什腾山东侧新发现“U”型条带,为辉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重新圈定达肯大坂群第三岩组和第四岩组,滩间山群一组,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流纹岩,似斑状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辉长闪长岩和辉长岩等岩石的边界。此次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岩性识别方法研究对青海赛什腾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为高山峡谷区地质填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50.
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复合水泥基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与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pile,简称UHPC)桩基具有良好的抗开裂性能和较高的承载能力,能较好地满足整体桥纵桥向变形。开展了砂土中高性能混凝土桩低周往复拟静力试验,得到了桩基的破坏特点、抗开裂能力以及极限承载力,分析了其桩身变形、桩侧土抗力以及桩身应变等分布规律,并与钢筋混凝土(RC)桩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几种常用规范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ECC、UHPC材料能有效减轻桩基的破坏程度、提高桩基的抗开裂能力以及水平承载力;相比RC桩基,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的破坏位置更深,桩基的有效桩长更大,抗震性能更好;其中,ECC桩基的抗开裂能力最强,开裂荷载可达5.8 kN,开裂位移可达15 mm。试验结果还表明,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的变形沿埋深方向不断的减小,埋深1.5 m以下位置基本为0;桩侧土抗力先增大后减小,桩底土抗力和变形量为0;桩身应变分布较为对称,且呈“橄榄”形,在埋深4D~6D(D为桩径)区间内桩身应变较大。分析计算表明,当桩顶位移在10 mm以内时,“m”法与API新规范法均能较好地计算高性能混凝土桩的桩身变形;当位移超过10 mm后,“m”法与实际数值相差较大。“m”法与API新规范法均不能较好地计算桩身弯矩,适用性不高;桩侧土抗力建议采用API新规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