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61.
基于MODIS NDVI的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选取2000、2005和2010年时间点,利用NDVI时间序列信息,结合西辽河流域不同作物物候历,运用决策树提取模型,获取西辽河流域春玉米、春小麦和大豆等主要作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定量揭示了10年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 965.08 km2,其中春玉米播种面积约占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92.28%,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春小麦播种面积占比3.14%,以西辽河流域中游面积最大;大豆播种面积占比4.58%,以西辽河上游流域面积最大。(2)2000-2005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加,涨幅达29.77%,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其中,春玉米播种面积增长38.99%,春小麦播种面积减少39.04%,大豆播种面积增长21.27%。(3)2005-2010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缓慢,涨幅为5.18%,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春玉米播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春小麦呈现减少趋势,大豆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2.
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复杂,国内外主要的评价思路是建立以方法本身为基础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思路会引起与区
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自身的“不兼容”性,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不同方法进行组合的评价模式来减小这种“不兼容”性。通过分析现有
评价方法的适宜性,针对其不同的优缺点,提出了利用不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扬长
避短原则、互扬互抑原则、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原则、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原则。以青川县滑坡危险性评价为例,对这些原则的具体
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分别与AHP法和信息熵进行组合评价,其结果的精度要高于单独模糊综合评判
法,但由于历史监测数据不充分,使得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模糊综合评判与AHP的组合评价法的精度要高于基本监测数据的
模糊综合评判和信息熵的组合评价法。   相似文献   
63.
通过1∶25万鹤岗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小兴安岭中南段摩天岭一带发现了具环斑结构的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环斑长石多呈自形晶宽板状或宽板柱状,少数为圆球状.大小不一.2~3.5 cm,内核为肉红色碱性长石,外壳为宽1~2 mm的灰白色斜长石,有时也见无环的卵圆形斑晶.其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摩天岭环斑花岗岩及其岩石组合为不同于前寒武纪典型非造山环斑花岗岩的造山带型环斑花岗岩,为形成于造山带与板块俯冲体制有关的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的Ⅰ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64.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锰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锰的含量及其成因,笔者采集并分析了352组地下水样和13组地表水样。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锰含量在未检出至8.32mg/L之间,平均浓度为0.34mg/L,超标率达49.4%。在该区9个地级市范围都存在地下水锰超标现象。区内地下水的锰含量与总溶解固体(TDS)、化学需氧量(COD)以及HCO3ˉ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E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锰含量的分布与该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以及所处的补、径、排条件密切相关。影响该地区地下水锰含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氧化还原环境、酸碱条件、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上覆盖层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含水层介质等。  相似文献   
65.
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是为实现国际地球观测组织总体战略目标而设立的区域地球观测合作计划,旨在面向亚大区域国家对地球观测技术的应用需求,保障亚大区域地球观测空间信息的精准获取与主动服务,增强地球观测技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该计划由地球观测组织亚大区域成员国共同提出,并对亚大地区的所有国家和参与组织开放。通过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亚大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框架,积极协调区域内的地球观测资源设施的互联互通、技术合作与共享服务,促进亚大区域国家在社会经济关键领域的应用,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挑战。  相似文献   
66.
郎文辉  磨玲  杨学志  张杰  孟俊敏 《遥感学报》2013,17(5):1281-1294
针对宽观测带SAR图像,在对入射角效应量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入射角效应按类校正方法。利用分水岭分割和区域标记技术实现地物取样,基于结合线性回归估计的余弦朗伯定律,实现对地物后向散射值的按类辐射校正。针对Envisat ASAR C波段HH极化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入射角效应对雷达后向散射有明显的影响,含水量越高的地物类型,入射角效应越明显。利用本文方法进行入射角效应校正的效果优于绝对定标和一阶余弦校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67.
为了实时监测变形体的三维形变量,将现场监测数据实时传入计算机处理,并根据人工设定变形体形变量和形变速度的阈值,对变形体安全及稳定性做出及时判断和预警.利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开发虚拟仪器以提供强大的界面可视化及连接仪器与计算机的功能,联合TCA2003智能全站仪的ATR功能,开发了一套变形监测自动化及网络化虚拟...  相似文献   
68.
宋顶峰  李红艳  李绪谦  周记玲 《水文》2011,(4):45-49,39
采用施压条件下有机磷溶液渗透通过粘性土层的实验,模拟有机磷越流通过弱透水层的过程,研究粘土层pH值不同时对有机磷渗透迁移的影响规律。分析认为,有机磷渗透通过粘性土层的能力随着土层pH值的升高而降低;pH为7.5时矿化率为98.75%,迁移率为1.25%,土层pH值≥8.5时有机磷未穿透粘土层,阻滞效果明显。矿化形成的PO34-离子占总磷的百分比随着土层pH值的升高而增加,与Ca2+离子结合形成沉淀物的能力增强,粘土pH值的升高对有机磷的降解转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9.
喀斯特城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桂林喀斯特城市的快速扩展、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城市热岛现象越来越明显。以桂林1989-2006年5景TM/E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Pv,利用Qin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分析Pv空间和时间变化对t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ts随Pv的提高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时间上Pv<0.2面积比例逐年增加,1989年7.8%、1991年15.2%、2000年20.7%、2005年21.1%、2006年22.7%;而Pv≥0.7面积比例逐年减少,1989年49.2%、1991年27.4%、2000年27%、2005年16.5%、2006年11.1%。其导致地表温度高于茂密林地表面温度的比率z>20%的高温像元比例逐年上升;而z≤10%的低温像元比例逐年下降,1989年28.9%、1991年25.4%、2000年23.7%、2005年22.2%、2006年20.4%。植被覆盖的喀斯特山峰呈现显著的凉岛现象,从而调节喀斯特城市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70.
Sishili Ba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quiculture and tourism area for the city of Yantai, China; however, red tides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have caused huge economic losses in this bay in recent year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the bay, we conducted this research between 2003 and 2008 to analyze variations in nutrients and chlorophyll (chl-a) during high frequency red tide period (May to Septemb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l-a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from 2.70 in 2003 to 7.26 mg/m3 in 2008,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TIN) and silicate (SiO3-Si) increased lineally from 5.18 and 1.45 μmol/L in 2003 to 18.57 and 9.52 μmol/L in 2008, respectively, and the annual phosphate (PO4-P) varied between 0.15 and 0.46 μmol/L. Special attention was given to a red tide in August 2007 occurred when water temperature was high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sharply because of a heavy rainfall. Overall, the results show the P limitation in Sishili Bay, and reveal that red tides were caused by eutrophication from terrestrial inputs and local warm weather, particularly during rainy periods. Therefore, to control red tide, greater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reduce sewage discharges into Sishili Bay, particularly during rainfall sea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